“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
裴矩在吹捧荀子,而一旁的李斯经过短暂震惊,大脑在迅速的运转起来。
裴矩从北方回神都,这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李斯的智慧自然能够分析出裴矩回神都。如今摆在李斯面前的一个机会,借着老师荀子的名声,趁机表明立场加入裴矩的阵营。也就是辅佐长孙无垢登顶帝后。
虽然在他看来,独孤伽罗成为帝后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对于李斯而言,现在加入独孤伽罗的阵营已经晚了,回报率并不是很高,并且独孤伽罗看不看得上他还是一个问题呢。
但是裴矩不一样,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他和裴矩属于一种人。
许久之后,荀子和裴矩的叙旧聊天也进入了尾声。
此时的荀子感叹道。
“和弘大的这番谈论,我才明白相见恨晚,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到神都。也只有和弘大这样的人接触,才能感受到大周的极致魅力。”
裴矩笑了笑应了荀子几句,对于荀子被李斯从齐国绑过来的经过他从刚刚的谈话中知道。
荀子或许不了解他,但是他绝对是了解荀子的。
这是一位武道高手。
儒者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弱书生,殊不知儒者中的武道高手很多。
诸如九尺六寸的山东大汉孔子,以及一身浩然之气可以对抗武道高手的孟子。
儒家如果没有实力傍身,又如何能够安全的游历诸国讲学。三千州多少势力尝试将这些儒者绑到自己的国内,哪里轮的到李斯去绑荀子。
当初的帝渊难道没有派人去绑荀子么,帝渊可不是什么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
荀子早就有了来到大周的意愿,否者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跟随李斯来到神都,不管有没有稷下学宫都不会影响荀子来神都的计划,当初没有随帝渊回大周,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当初景帝当政,完全推行法制而忽略人治。
景帝时期,先后经历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强国改革,那时候对于荀子的治国理想时机并不成熟。
如今帝渊登基,王道与霸道并存。是完美契合荀子的治国思想的。
荀子在《王制》中提出,以圣王的方式治理国家,关键词在于“礼仪和法度”。
李斯也多少猜到荀子的心思,所以在帝渊让他将韩非和荀子带回神都的任务中,他先选择了荀子,而不是选择看似相对容易的韩非。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行人朝着裴矩这边走来。
裴矩看到来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长孙无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