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数日,就是各种善后工作,武昌西城被张子昂一把大火烧掉了不少民宅,许多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这些人要是处理不好,丢失民心不说,更容易引发流寇。
朱文正拿出一部分军粮救济百姓,又从军资中拨出一部分,以工代赈,召集百姓重建家园。
这些举措极大赢得了当地百姓爱戴。
虽然赵德胜张贴了许多安民告示,但朱文正仍然觉得不够,毕竟这个年代的人们普遍不识字,想要将政策传播开,效率非常低下。
朱文正一拍脑门,想起还留在洪都的孙良运,这家伙可是做宣传的一把好手,又急忙让胡大锤领着几艘快船,回洪都把孙良运带了过来。
朱文正本意只是让孙良运叫上几个书生当帮手,没想到的是,竟呼啦啦来了两三百人。
孙良运在都督府吃了一段时间闲饭,正觉得问心有愧,没想到大人竟会有治国安民的任务来找他,顿时兴奋的眉飞色舞,见到朱文正就是躬身大拜:
“大人,听说你需要读书人效力,洪都书生争相踊跃,若不是船只太小,今日能有更多帮手赶来!”
看着眼前这些仿佛打了鸡血,跃跃欲试的读书人,朱文正一时也被感染,当场让孙良运写出一篇通告,宣讲吴军的种种利好政策。
孙良运二话不说,运笔如神,仅仅片刻功夫,一篇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大作便应运而生。
朱文正本来只是想让他宣传下政策,等拿起来一看,却见孙良运巧施辞令,竟将一篇枯燥的通告,写出了半价大甩卖的感觉,让人看了觉得不信都是血亏啊!
朱文正连连感叹,这家伙要是生在现代,绝对是个引领风云的人物。
只是他发现通告结尾,用得是大都督府的名义,朱文正随即指着这里说道:
“落款改一下,要用吴王的名义!”
孙良运不傻,瞬间明白了大人的意思,他刚刚只顾着拍大人的马屁,却忘了大人还要拍吴王的马屁,他当即提笔改了过来。
这一回,朱文正满意的点了点头。
孙良运随即带领这群书生,雄赳赳气昂昂,走上大街,四处宣扬吴军好处。
这群书生本来多为穷苦人出身,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经过他们大力宣讲,当地百姓对吴军的好感倍增,各种政策执行起来,顺畅许多。
拿下武昌,对于人口和税收的增长有重大意义,但对于朱文正来说,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那就是武昌在陈友谅的多年经营下,拥有极为发达的造船工业和成千上万的娴熟工匠。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吴军水军在缴获大量战船后,变得非常强大,但所用船只多数只适用于内河沿海,并不适用于远洋作战。
朱文正在了解到倭国参与宋代秘闻后,总有一种危机感,需要趁早打造一批远海舰队,以备不时之需。
当朱文正赶到武昌造船厂时,廖永忠,俞通海两人正一脸兴奋,对着缴获的汉军战船指指点点。
两人正在商议,如何将武昌造船厂的器械和工匠迁往应天(南京)。
这是历史性事件,朱元璋在收获汉军大批工匠和技术后,就于应天设立了着名的龙江造船厂。
龙江造船厂后来一跃成为,大明一朝赫赫有名的中央造船厂,为明军水师主力督造各式战舰,就连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巨大宝船,也是在那里制造。
俞通海两人看见朱文正亲身赶来,急忙躬身行礼道:
“大都督专程赶来,可是也对汉军巨舰感兴趣?”
朱文正却摇了摇头,当场给他两人泼了一盆冷水:
“陈友谅的巨型楼船,看起来威猛高大,其实并不实用,早晚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