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胜虽然久经沙场,但主要是在南方跟义军作战,从未面对如此庞大的骑兵部队。
不要说他了,就连他麾下四万精锐,见到北元骑兵声势浩大如海,连大地也为之瑟瑟发抖,个个都是面色如土。
赵德胜一路大吼大叫,拼命鼓舞士气,督促士卒布阵成行。
吴军长枪在前,刀斧居中,弓弩铳炮在后,紧急排列成横队迎敌。
至于五千骑兵,被赵德胜放在中军最后藏了起来,以备危急时刻,救难之用。
北元骑兵却并没有像赵德胜希望的那样,从正面一头扎进来,而是飞快分成两股巨大的洪流,向吴军两翼冲去。
赵德胜脸色越发难看,正常来讲,步兵对骑兵,尤其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最好是能列成“方阵”迎敌。
这样一来,敌方骑兵就没有缝隙可钻。
但赵德胜有苦难言,他若是列成方阵,虽然能够自保,北元骑兵势必也能绕过方阵,直奔常遇春后方。
所以赵德胜明知横队不利,会导致巨大伤亡,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将队伍拉长,一切都是为了保住吴军主力。
果不其然,北元骑兵插入吴军两翼后,犹如快刀切黄油,将吴军兵力薄弱的侧翼,一举冲得稀里哗啦。
吴军士卒犹如在惊涛怒浪中挣扎的小船,完全凭借着一股悍勇,在北元骑兵的潮水中苦苦支撑。
赵德胜又痛又急,这些可都是大人留下的精锐士卒啊!
他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向两翼增兵,试图尽可能拖住敌军骑兵。
第二批吴军,按照赵德胜的命令,将手铳兵放在了最前列,试图用散弹打击,挡住北元铁骑的突入。
沐英却坚决阻止道:
“大都督曾说过,火铳挡不住骑兵,这样只是白添伤亡!”
赵德胜却管不了,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只要常遇春反应过来,牺牲就不会白费。
偏偏碗口炮在这种战斗中很难使用上,因为碗口炮太重,士兵难以搬运,通常需要用大车运载,到了地方再固定地面上使用,对付移动缓慢的步兵还行,对付速度快、进攻方向灵活的骑兵,就难以跟上节奏。
吴军火铳手,迎着两翼席卷的北元骑兵,勇敢抢上,当他们举起火铳时,却突然发现事情根本就不对劲。
北元骑兵冲击速度极快,远远超出之前打击步兵的经验,许多火铳手仅仅只是慢了半拍点燃引信,火药还没烧起来,敌军骑兵就已经如风般冲到跟前。
许多火铳根本就来不及打响,铳手已被寒光闪闪的马刀,一刀两断。
战场上迸发出稀稀拉拉几声铳响,吴军火铳手迅速被淹没在一片血红中。
赵德胜看得目眦欲裂,他本以为最差也能挡住一阵,没想到根本是送羊入虎口。
就在这时,沐英勇敢站了出来,他今年只有二十一岁,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指挥使,即便这次过来,也是看在朱文正的面子上,才勉强能充当赵德胜的副将。
但是沐英坚信,大兄教给他的东西是正确的,必须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沐英拔出腰刀,当即指挥一窝蜂向两翼敌军,展开密集攒射。
一窝蜂不便宜,朱文正也只带了二十多辆,赵德胜本来是打算最后用的,但局面糜烂至此,沐英擅自调动,他也没有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