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刘伯温爬上自己的简陋车架,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向御史台赶去。
自他执掌司法以来,棘手的案子没少办,就连李善长的族人落到他手中,刘伯温都没皱下眉头。
可红玉一案却牵扯巨大,甚至关系到了朱元璋的脸面,让刘伯温始终心怀不安。
更重要的是,此案关键线索,居然是朱文正私下派人查找出来的,这让刘伯温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从法理上讲,这多少有些不合规矩。
但当昨晚燕飞找上门时,刘伯温罕见的犹豫了,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应承下来。
因为他深知其中厉害,若是跟大都督倒台和皇家脸面比起来,合不合规矩都是不足称道的小事情。
想到这里,刘伯温再一次向身后确认道:
“王五真的肯招供?”
坐在他身后的,正是换了一身衙役打扮的燕飞,至于莫再将,则是去找苏灵儿给大都督报信了。
燕飞闻言当即答道:
“此人不傻,知晓厉害!
而且他昨晚亲口答应,愿意在呈堂上指认幕后真凶,恐怕不会有假!”
刘伯温点点头,他已经知道红玉之死跟胭脂脱不了关系。
只是查来查去,他始终没有找到红玉随身携带的那个胭脂盒,这总让他心中隐隐有一丝不安。
不过事已至此,只要关键证人王五肯开口,案子一样能顺利办下来。
不多时,马车就走到了御史台附近,只是车速越走越慢,嘈杂声反而越来越大。
刘伯温纳闷的掀起车帘,探头向外看去,顿时吃了一惊。
只见御史台门前人山人海,仿佛过年赶大集一般,被各地赶来看热闹的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
对于这些百姓,刘伯温并非没有心理准备,自从御史台接手红玉一案,每天都有不少游手好闲之人蹲在门口打听。
可人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壮观过,只是放眼望去,只怕有几千上万之多。
人群乱哄哄的,把路都给堵了,马车这才越走越慢。
刘伯温侧耳听去,只见一众百姓情绪激昂,纷纷讨论的,全是有关红玉和大都督的话题。
红玉出身贫寒,被迫卖身青楼,日子过得孤苦伶仃,这种身世天生就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而朱文正是王公贵族,身份自然就跟老百姓拉开一大截。
之前人们念他功勋卓着,还有几分钦佩,可如今红玉不明不白死在他府上,一下子就让人好感大跌。
虽说还没人敢在大街上公然辱骂大都督的,但话里话外,都是同情红玉的居多,对朱文正多少抱有怀疑。
民意如此,让刘伯温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无形中又重了几分。
更引人注目的是,人群中还有几个看似读书人的,在那里摇头晃脑,高声喧哗道:
“元狗腐败,鱼肉百姓,拿咱们不当人看,这才有了新气象,有了大明!
太祖深明大义,体恤百姓,决计不会容忍残害良民之事!
大伙放心,不管红玉是被谁害死的,相信大明一定会给咱们百姓一个公道!”
那几个书生说完,百姓纷纷拍掌叫好,刘伯温却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
表面上看,书生这话一身正气,应该受人称赞,可实际上却是给本就激昂的民意煽风点火。
一旦老百姓的情绪被煽动起来,审案的过程中稍有耽搁,很容易让焦躁的百姓酿出大祸。
但审案子是门技术活,需要人证物证俱全,逻辑思维清晰,没有时间去查验考证,怎么能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