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似乎归于平静。人生就这样,当你经历过高潮,平淡,低谷后,对于宁静的生活便格外向往。
这中间,最有体会的除了吴修娅与卢慧,还有她俩的好友胡玲艳。胡玲艳与卞庄周的不正当往来持续十余年后寿终正寝。她也不知道对方的人生究竟最终走到了哪一步。他的吝啬与其并不匹配的人格,让她彻底离开了她。
胡玲艳最后找了一位郊区的小学语文老师嫁了,虽然于她而言,老师在经济上更为抠抠索索,但对她不错,成天黏黏糊糊,时不时送她一些肉麻的情话,她的结局也算完美。最重要的是,老师接受她的同时,热情的接受她的家庭、她交际圈的所有朋友。胡玲艳终于找到一个听话的男人,这对残花败柳的她而言,已经足够!
三姐妹的婚恋观观越来越趋于一致。胡玲艳不再豪放不羁,卢慧也不再迷情于外面的世界,而吴修娅也不再保守,决定抓紧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的手,——她得行动了!
老家的新房已经彻底完工。洁白的外墙,灰黑色的房顶,朱红色的房檐,以及宽大的院坝,无不彰显主人家不错的经济实力。
赵兰芝回来后,便不想进城了。可是,她已年逾七旬,儿女们是不会放心她一个人在乡下住的,即使要住下来,也必须得找一个人陪伴。
新修的房里,用上了天然气;也有了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兄妹俩还挖了一口水井,自给自足,完全够用。
新房位于公路边,并不寂寞,左侧是从滇东北嫁过来的李素蓉一家,再左侧便是三岔路口,通往敬老院和水库以及吴修娅的老家;右侧稍远处是卢武的家,再上去便是一路之隔的叶雨成家,以及村委。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赵兰芝隐忍数月,决心要在老家呆一段时间了。
春暖花开的时节,她喜欢田间地头万物复苏的热闹景象;喜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感觉;更喜欢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来去自由的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感觉。
见母亲如此想回到乡下,吴修娅答应周末回去住两三天。她喜欢栽些瓜苗,栽点蔬菜之类的,将来便可食用了。
吴修娅担心母亲是否住得习惯,未曾想,回来的第一天,母亲就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三岔路口李氏人家的超市和茶馆,全都是熟识的人,年老者玩纸牌,还有些老太婆玩扑克,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才作罢,更为赵兰芝开心的是,敬老院里更热闹,行动自由,身体健康的老人还有地可种,有家禽可喂呢!
唯一不足,儿女不在的话,晚上只能一个人住。
“修娅,没事,我才七十四岁,身体好呢,回到乡下,感觉舒畅。平常你们该工作工作,周末有时间,想回来就回来。我还能四处走动,你们就不用操心。你看,素蓉大姐,超市李娘,雨成他妈,卢武爸妈都对我好,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母亲对女儿说。
吴修娅哪有不操心的道理呢?
“妈,要不然你就在素蓉大姐家里搭伙,我们给她生活费,你看怎么样?”吴修娅问母亲。
“我能行,人家忙不过来,再说了,难得花那个钱。”赵兰芝不同意女儿的方案。
“妈,钱是拿来用的嘛。再说了,你也有退休工资,用一部分,又不会影响什么。”吴修娅开导道。
前几年,政府出台了一个惠民政策,即农村老人可以一次性缴纳三万多元费用,便可以领取差不多一千元的退休金。包括卢尚礼夫妇,朱云秀阿姨,以及老妈都及时购买了。很多农村老人对他们羡慕不已,没办法,人家子女有出息。这让他们在村子里很说得上话。
吴修娅不由分说,便找到邻居李素蓉大姐。
李素蓉已经五十多岁了,形容虽有些枯槁,但精神十足,说话像放炮仗一般响亮,对于吴修娅的求助,自然十分乐意,——举手之劳嘛,多一个人多一双碗筷。
“李大姐,我给你钱,按月算,一个月给你1000元,你看够吗?”
“修娅,给什么钱嘛?这乡里乡亲,来吃饭就是!”
“李大姐,这不行,你不收钱,我就叫妈自己做饭吃!你只说钱够不够,不够我添加就是。”吴修娅听李大姐这样说,当即就不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