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外骨骼已经是人们出行、工作必不可少的用品,它的普及率几乎和自行车差不多。
但是这项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就以外骨骼中比较常用的机械外骨骼举例、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各个领域人员的工作出行需要、还需要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服役时还需要考虑售后、维护、相应的配套工作……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期间,墨家的机械化部队受够了国内多样化的地形和稀烂的交通网络。这时的他们已经萌生出要制造机械外骨骼设备的念头。
墨家巨子在听取了各位提到的载重量大、施工能力强、适应地形复杂、加上装甲可以取代微型装甲车辆……等等意见,留下来这样的评价:
不如自行车
确实,在这个年代,复杂的机械外骨骼设备真的就不如最简单实用的自行车。
即便是有古人建造仿生兵器的先例,这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在维护和载重方面,并不实用的机械外骨骼被自行车薄纱。
于是,第一次机械外骨骼研发的进程被薄弱的社会生产能力所打断。
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机械外骨骼设备都只停留在PPT上边。
——————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疯狂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对于机械工业设备的要求逐步提升,对于狭小空间内施工和搬运的需求促进了外骨骼设备的发展。
这个时候,基于另一条科技树对于材料学的突破性研究,更加抗磨损,更加轻便的材料投入使用,使得这一种设计逐渐成为可能。
很快,工程用外骨骼设备投入使用。
随之而来的战争大大加速了外骨骼的普及,护国军士兵发现,在城市地区,能够掩护战友在房屋内部推进的改装民用外骨骼设备在复杂条件下作战时比需要掩护的装甲车辆更加好用。
强大的负重能力带来的就是离谱的火力和必要时靠谱的正面防护,提着高射机枪在破碎的城市废墟里冲锋的无赖战士给对方轻步兵的震撼可不是一点半点。
许多士兵都想尽办法找工人兄弟弄一件机械外骨骼设备,随着使用这种民间装备改造的士兵越来越多,军方甚至找了许多工人来专门负责机械外骨骼的保障工作。
在战争结束后,城市化为废墟。
断壁残垣限制了机械化设备的作业,反而是这些灵活的机械外骨骼能够有效的帮助施工队伍清理那些人力无法移除的障碍。
重新恢复运转的市政厅再一次组织起工作,公民议会在讨论之后决定对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城市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文件规定:鉴于机械外骨骼设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各地区应该在新型城市的规划中留出一定的冗余空间用以适应新型设备的接入……
这份文件就是机械外骨骼普及计划的开端。
——————
如果家里有做公务员的朋友应该知道一种噩梦般的工作:老城区改造。
而这外骨骼普及计划这一项工作的难度甚至是远远超出这一点。
在城市路面规划方面:原先人行道、两轮车、机动车是有严格的比例控制。
原先制度规定:城市机动车道路宽度应该设计为10米上下的双向两车道、需要两边额外多出两米给两轮车、最后再留出一定空间给人行横道。
而文件一下来,市政厅的各位就犯难了:
路建部门直接崩溃:
机械外骨骼和动力机甲到底应该算新人还是两轮车?
加装了轮式驱动装置的机械外骨骼算不算机动车?
应该扩充原先的道路还是在两侧额外腾出空间?
……
这还仅仅只是上路,更加崩溃的还在后边。
城建部门:
城市地铁交通能携带机械外骨骼进入吗?如果能什么规格的可以进入?
外机械骨骼停放应该放置在停车点位还是居民楼楼道?
原先天桥狭窄的楼梯并不适合机械外骨骼使用,是不是应该改造天桥?
现在的扶手电梯和载客电梯功率好像不够,是不是应该叫他们走货梯?
交管部门:
机械外骨骼要上牌吗?上牌之后工人经常因为工作需要改装外骨骼设备,怎样程度的改装才算是“合法”的范畴?
很明显车辆需要改装之后才能让驾驶员在穿戴外骨骼设备的情况下驾驶,那车内空间应当做什么要求?
新的交规和交管应该怎么操作?路上跟好友砰个拳就走算不算肇事逃逸?
警方:
这玩意算不算管制物品?
械斗时经常出现有使用机械外骨骼进行械斗的情况,黑帮教徒私自改装的外骨骼设备像是装甲车一样,是否需要给基层警察配备反器材武器?
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