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昭元帝诏了几名大臣和三皇子一同去往御书房,商议如何处理南方水患的事情。
现在南方许多的村庄和镇子都受了灾,粮食也好房屋也罢,全部被大水淹没,大的城池涌入不少灾民,他们在大街小巷里乞讨求生,甚至有些还选择了歪路,开始抢劫粮食和银钱,造成了百姓的恐慌。
一些心善的大户人家会在街上施粥,但无疑只是杯水车薪,灾民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别说有点小钱的人家,就算是富商都经不起这么个吃法啊,而且还有人得了便宜卖乖,要求更多,如果不给的话就要闹事。
再这样下去,衙门只能动用武力去镇压了,到时候影响只会越来越不好。
按照昭元帝自己内心的想法,肯定是想直接把这群乱民处理了算了,能省不少事,但这样无疑是行不通的,百姓们不仅不会觉得是好事,还会对他产生不满。
而且,要是将那些贱民全部杀了,等水患结束之后,那些村庄的农田要谁去种植呢?
没有人种田,朝廷收的税和粮也会减少,成千上万人能够带来的收益是不容小觑的。
所以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昭元帝还是得做个表面功夫,然后让人想办法处理这件事。
三皇子百里承在思索了一番后,拱手说道:“父皇,儿臣倒是有一个方法。”
昭元帝淡淡地扫了他一眼:“说。”
“儿臣认为一定要告知地方衙门,绝对不能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虽然施压的是衙门,但百姓那边还是会容易把背后原因归结为是父皇、是朝廷的授意,会导致您失去民心。”
“我们可以派人八百里加急给那附近城池下达命令,放开粮仓接济难民,他们可以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一同在城外搭建一些棚子,当成临时住所,老弱妇孺可以每天免费领取一碗白粥,不干活的就没有食物。”
“如此一来,难民们可以维持住秩序,等过个几天住所搭建得差不多了,再让官府向城内大户下达命令,他们家里如果有需要干活儿的,可以让难民前去,报酬就是食物,这样也能够分担官府的压力,还有利于百姓的团结,并且商户同样没有损失,花了最少的钱银请了工人。”
闻言,其他几位大臣豁然开朗,纷纷用赞赏的眼神看着百里承。
“臣觉得三皇子说得有理,此举甚好啊!”
“几乎不需要朝廷出多少力,让百姓们互相帮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
“良计啊,三皇子殿下的格局果然非常人能比。”
“陛下,臣附议!”
“臣也附议!”
这些大臣里面,有真心觉得百里承想的办法极好的,也有无所谓,只要不让他们捐款怎么样都行的。
昭元帝点了点头,看这个儿子的时候稍微有了些好脸色:“嗯,那便按照三皇子说的去办吧。”
百里承微微一笑:“多谢几位大人的支持,只不过等到水患退去的差不多了,村庄和镇子的重建也需要花费银两,到时候自然需要朝廷拨款,国库如今不是很充裕,我还没有立府,平日在宫中没什么要用到钱的地方,也存下了不少银两,我愿意捐出一千两白银,用于南方水患的灾后重建。”
闻言,其中两名大臣的笑容有些僵硬住了。
这不是逼着他们出钱吗?
皇子都作为表率捐款了一千两,他们这些大臣还能装傻充愣不成?
果然还是夸得太早了!
而这个时候,另外几名良臣和急于在昭元帝面前刷好感的迫不及待开口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身为朝廷官员,自然也要出资为南方灾民献出一份微薄之力的,臣愿意捐五百两白银!”
“臣愿意捐一千五百两白银。”
“臣愿捐两千两!”
“臣捐三千两!”
虽然朝廷官员的俸禄不算很多,但大多数都有自己私底下的产业,这点每任皇帝都是知情的,而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们赚得多,给朝廷交的税不也多吗?到时候要是谁犯了大错,抄家也抄得多。
谁会嫌国库太充裕了呢?
见另外几人都纷纷表忠心,那两名不太愿意捐钱的也只能勉强扯出笑容。
“臣...臣愿意捐款五百两。”
“臣也愿意捐五百两。”
这样一幕让昭元帝对百里承更加满意了,他暗自点了点头。
虽然这儿子有点太显眼太爱表现了,但不得不说用处还是挺大的,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不仅想出了应对南方灾民的方法,还从大臣们兜里掏出来那么多银子,给国库省了不少钱。
按照这个数量的话,再号召其他的大臣妃子们捐款,国库就基本上出不了几个钱了。
甚好,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