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下,成几字形,途经九省汇入渤海。掌管整个黄河流域的为黄河龙王,但是黄河太长了,绵延五千多里,所以各个省份,甚至有的市区,都有一个专门的河神在管理,济南段的这个河神就叫做张曜。
张曜,字亮臣,号朗斋,顺天大兴人,也就是现在的BJ,祖籍浙江上虞。光绪年间,山东境内,黄河连年决堤,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山东巡抚陈士杰,虽竭尽全力治黄,却收效甚微,光绪皇帝几次对他诘责。最终,治黄乏术的陈士杰只好托病辞职。光绪十二年,河南布政使张曜接任山东巡抚。张曜到任时,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加上黄河连年泛滥,人民困苦,社会不宁,治黄已是迫在眉睫。
张曜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耗费巨大精力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广罗人才,“有言河务者,虽布衣末僚,皆延致咨询,唯恐失之”。张曜认为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的治河措施。只要懂河务的,不管是下级官吏还是老百姓,他都亲自找来请教,唯恐听不到他们的意见。为了保护周边环境,为了防止河堤泥沙走失,张曜下令广植柳树,安排河防营看护。这些柳树,后来被称为“张公柳”。
他根据山东河道窄的特点,除了加强两岸堤防外,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他认为山东黄河两岸大堤不够坚固,河道又窄,水很容易漫决为患,因此需有分水的设施。他派人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溢涨。他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他用平头圆船五十只,每船十六人,各带挖沙工具,将河中的淤滩沙嘴随时挑挖。当时,张曜起用了治水专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成为他治黄的得力助手。
据史料记载,他在整个治河工程中,凡事亲力亲为,为了治河,张曜几乎天天在河堤上踏勘,每到紧急关头,昼夜不息,一年365天中有超过300天都在大堤上监工。只要是与治理黄河有关,乡野农夫的建议他也会听取,全都记录下来仔细研究。光绪十七年六月,张曜在抢护史家坞等处险工时,背上长了毒疮,等被人护送回济南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不久便不治身亡。清政府谥其“勤果”,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予在立功省份,也就是山东建立专祠。
据传,张曜病逝的消息一传开,山东各地的老百姓都异常痛惜,张曜的属官、幕僚以及侍从都聚集于巡抚衙门大院失声痛哭。出殡当日,济南百姓更是热泪滂沱,倾城相送,灵柩迟迟方得以登舟。为了纪念这位“张青天”,人们在大明湖畔建起了张公祠,感其恩德,老百姓将其尊称为“黄河大王”,意为水神。
小棠听了他的介绍,走过来质问道:“既然你是河神,本该庇佑一方百姓,怎么助纣为虐,残害生灵呢?”
张公看了看跪在地上抱着孩子的刘婆子,缓缓说道:“唉,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啊。你们看看刘婆子的模样,你们敢相信她是个不到四十岁的女人吗?”王小C和小棠的目光转向刘婆子,只见她白发横生,满脸皱纹,脸上血色模糊,佝偻着背,别说四十岁了,八十岁的老太太也没她这么老啊。张公继续说道:“她是个可怜人啊,家破人亡,疯疯癫癫,你再看看她现在,人不人鬼不鬼。三年前,我看见死在黄河里的德才,便把他的魂魄收起,本来打算将他留在我手下做府兵,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总有一个疯女人跑到河边哭喊儿子,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德才的母亲,也了解了她的情况,这种事情我见的多了,每年丧命于河水中的孩子数不胜数。我以为过些日子她就能缓过来,可是没想到她竟然被赶到了这个破屋里,生活毫无保障。有一天,疯癫的她差点儿失足落入水中,我于心不忍,便把德才带出来让他们母子见了一面,可到分离时又是哭得让人心寒。德才的母亲哭着求我不要把德才带走,没有办法,我考虑了好几天才下了决定,教她御魂术,可是凡人修炼这等法术,必须以精血催动,极损阳寿。我把这些情况向她说明,她说只要能和儿子在一起,付出再大代价也愿意。无奈,我传了她法术,让德才留在了她的身边。她让德才去小孩儿身上附体的事我也知道,但是她需要生活啊,我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王小C二人听完也连连叹气,确实刘婆子太可怜了,一个人孤苦无依,还带着个鬼儿子,艰难度日。
就在这个时候,德才喊了一句“妈妈,你怎么了?”张公三人看了过来,只见刘婆子躺在地上,口中吐血不止。张公赶紧走过来,将手掌伏在刘婆子的额头上,向她的体内注入法力,没过一会儿,刘婆子嘴角动了动,缓缓睁开眼睛,一看见面前的张公,立刻用微弱的声音喊着“恩公”,就要跪倒磕头,可是她太虚弱了,根本就翻不动身子。张公说道:“你别动了,你得好好休息。德才,来,我们把你妈妈扶到屋里去。”说着话,就搭上胳膊,要把刘婆子扶起来,王小C也过来帮忙,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她放到屋里的床上。
刘婆子刚一躺下,又一大口鲜血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