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发现电针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有效,刺激天枢穴位就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
结果在足三里找到PROKR2基因表达的神经元,当我们特异性敲除PROKR2阳性的神经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特异性敲除这类神经元后,再次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再也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了。
也无法抑制LPS(细菌脂多糖)所诱发的炎症风暴。所以我们接下来又做了后续研究。
将光敏蛋白Catch特异性地构建到Prokr2阳性的神经元中,一旦受到光信号刺激,该神经元就能传递电信号。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蓝光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很好的刺激迷走神经-肾上腺这条通路。
而且光信号刺激以后,小鼠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血清表达水平“飙升”!
这很好的模拟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后肢足三里穴位引发的抗炎效果,这与PROKR2阳性的神经元密切相关。”
汪雪讲完之后,怯生生的看着顾风。
很明显,她在等待着顾风的评价。
顾风也不禁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的站了起来。
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啪啪啪”的鼓起掌来。
把自己的欣赏毫不掩饰的传递给了众人。
虽然顾风没有说一句话。
但他的行动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了自己对大家工作的认可。
顾风停下鼓掌,让汪雪回到座位。
扫视一圈后,面带微笑朗声说道:
“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虽然你们来的时间不长,但做出的成绩却让人惊叹。
可以说我们做的这项针灸的研究是传统夏医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第一次打破了外界对于传统夏医戴着的有色眼镜和偏见。
用科学原理直观的解释了为什么针灸在这两个穴位能够发挥作用。”
顾风顿了一顿,接着用自己的话给这项研究做了一个总结:
“并且这项不止具有象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很有临床应用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刺激以体位、刺激强度和疾病状态相关的方式调节全身性炎症。
首先这有助于改进针灸实践。对于全身性炎症的预防(类似于细菌脂多糖暴露前的电针刺激)。
通过在后肢足三里穴位进行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的迷走-肾上腺抗炎轴在非脾组织中起作用。
而通过在腹部天枢穴穴位进行3 mA电针刺激激活的脊髓-交感神经轴可以抑制脾脏炎症。
尽管尚需确定这两条路径是否可以在非脾组织中相互作用。
因此,将足三里穴位的0.5 mA电针刺激与天枢穴穴位的1-3 mA电针刺激,
或单独进行高强度电针刺激可能同时驱动这两条路径,并产生协同的抗炎效果。
对于治疗持续严重全身性炎症的情况,正向调控腿占据主导地位后,高强度刺激可能会变得有害。
使炎症加重并增加死亡率,从而引发了与针灸实践相关的以往未被重视的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在后肢区域进行低强度电针刺激。
有选择地激活在疾病状态无关方式中起作用的迷走-肾上腺抗炎轴。
或者进行高强度电针刺激并结合a2受体的药理阻断。
强度依赖性也表明电针比手法针更具优势,因为电针更容易精确控制强度。
因此,揭示驱动不同自主神经途径的体位和强度依赖性将有助于优化刺激参数。
在使用针灸治疗全身性炎症时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发现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要素。
这些发现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灸刺激参数。
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PROKR2阳性表达的神经元,这为针灸起效的穴位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所以同学们,我们可能不仅探寻出了一种可靠的替代疗法。
而且为传统夏医针灸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提供了理论依据!”
听到顾风的总结。
科研小队的五个人都深感佩服。
这个研究主要的路线和思路都是顾老师给的。
重要的工具也是顾老师开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