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哪里是擦的是铠甲呀,是那旧事的思念罢了。
触景生情,他不由得回忆起往昔来。
说起这副铠甲,大有来头,还是先帝赏赐的,当年,先帝带着他们游阅兵部制造局,特意许匠造司给他们四兄弟一人打了一副盔甲,虽说是可能也没有用得上的排场,但还是每个人都赏了。要说真用得上的,就属老三,也就是如今的镇北王。他自幼便出入军营,不善言谈,为人淡漠,虽贵为皇皇嗣,却更爱驰骋疆场,更是早早地就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关守关,虽与他们这些弟兄淡漠,说白了就是不熟,但不失为一忠臣良将,早年先帝就言,内有君王治国安民,外有镇北王边塞护国安邦!一文一武,当文治武功,大梁永昌。
先帝所言极是,镇北王如今亦勤勤恳恳的护卫着大梁江山,俨然的北方的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墙。相反倒是他们几兄弟,老大顺利登基,在任政绩平平,但这些年也相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只,任用佞臣,导致如今朝堂分庭抗礼,党项相争,内患渐起。他在琅琊汲汲营营,守着这一方先帝给他的最后的最严,保全着属于他的权势。老四由于自幼性格憨实,不懂变通,当年更是因为学问差还被先帝斥其朽木不可雕也,性格不讨喜,先帝也不甚喜爱,但也依旧为了他的将来,迁他出了汴京。云中虽不富饶,但胜在地势处于绝佳的地位,贯通着东边与汴京,发展也有优势。
再说回来这铠甲,通体玄铁,但各个重要部位却是别有用心的用了足银锻造,以防受到伤害也可缓解冲击,不至于要命。
这铠甲吧,虽说是这太平之世,但他还真就穿过。那年,年轻气盛的他穿着这副先帝亲赐的铠甲,气势汹汹的要夺嫡,却仅带着三千军士就围了皇宫,意图与先帝宣战,夺那储君之位。可惜了,他终究是年少轻狂了,论计谋与布局还是论胆识他都输给了早已经将帝王权术熟练于心的先帝。先帝直接以雷霆手段镇压了他,从他起兵到兵败不过一个时辰。
他还清晰的记得那日,天色蒙蒙,他被先帝身边的羽林卫制服后押在大明殿前,他起初还气势未歇,依旧不肯低头,固然跪在地上,却毫无悔意。
先帝高坐龙椅之上,他目光幽深的看着这个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儿子,不由得失望透顶。
在触及到先帝的目光后,他逐渐生起一股恐慌。他诚惶诚恐的的跪在地上,看着先帝对他的失望之色,他愈加挫败,心里却是害怕的想:父皇会依法处决了他吗?还是会圈禁他?自古以来,犯上作乱者都没有好下场,他也不例外。
但是,在他的胆战心惊中,先帝没有下令处置他,而是挥退了所有人。后来,大明殿内就独他与他。
先帝坐得太高,他跪得太低,他几乎要看不清先帝那时的模样,更看不清先帝的脸色。
他只听到他说,“天家向来血缘情亲淡薄,但朕深知天家之争的利害,手足自断,血流成河,一时快活,待人到晚年,便是追悔莫及之时。”
那个时候,他不明白这个追悔莫及之时是什么时候,反正那个时候他是没有的。
后来先帝问他,“你喜欢的是皇帝的这个位子还是独属于皇帝的权利?”
他喜欢什么呢?那一刻,他想了很久。
他想,自己之所以争,无外乎是因为皇帝这个位置带来的权利与荣耀,所以,他更想要的,是权利,而非皇帝。
他答:“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儿臣只是想给自己谋一个出路。”
他答完,见上首的人没有什么反应,心里还是打起了鼓。
“儿臣幡然醒悟,儿臣知错……”他被反剪着胳膊,艰难的头朝下重重的磕在那冰冷的大理石瓷砖上,似乎真是幡然悔悟了。
他为何真要去争一争?因为自小他便优秀,因为先帝曾言,他身上的胆识与血性更肖他。他肖似帝王,这一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自以为,就冲着先帝的认可,一定会得到先帝的支持,可是他错了,在喜欢与认可上,约束他们的是礼法,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礼制。
自那日后,虽然世传他夺嫡失败,但先帝还是让朝廷上下内外禁言,不许人再流传此事,违者,以议论皇室之罪名论处。
更后来,先帝力排众议要建藩王封地,将亲王皆迁出汴京,在自己的封地上称王,拥有不输于君王却与君王同等的权利,虽也需向汴京俯首称臣,但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也是当时对他最好的出路、对他们最好的法子。
先帝仁者之心,爱子而长谋。
一切也应如他意,长子登基,其他诸弟兄迁出汴京自力更生,此后,再无往来,汴京不召,不得踏出琅琊一步,不得踏入汴京半步。
虽也相安无事多年,可如今却是风雨欲来。先帝一定想不到,他自认为最有容人之度的老大会在一定都循序渐进的时候要扬言削藩,让他的手足弟兄无路可走。
寒心啦。
先帝若是知晓,九泉之下岂能心安,怕是,要气得爬起来给陛下几个大耳刮子都说不一定。
广南王妃弄完后就发现广南王还在擦着,有一下没一下的,显然心神不宁。
“别擦了,够干净了。”她握住广南王的手,广南王无法继续动作,也就作罢了。
他看着那副已经够干净的铠甲轻笑。
“好歹说也是御赐之物,都被放着生灰了。”他放着的又岂是一副铠甲,更是那一股热血。
广南王妃紧紧的握住他的手,如此温馨之刻,她却愁容满面。
“看着它……我心神不宁,总觉得要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