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持抱着谢长柳的腿,像个孩子一般嚎啕大哭。
谢长柳感受到透过布料传来的湿意,对此,也是于心不忍。李清持何其无辜,不过是那元艻阴险狡诈,陷害与他,如今,却要他替元艻背负恶果吗?
谢长柳试图扶起李清持,可是他已经站不起来了,也不知是他自己不愿起身还是已经腿上无力。
对于李清持,谢长柳心中怜悯同情,他不过该是鲜衣怒马的年纪,年少有为,一朝高中入仕,自此该有一番锦绣前程,却因为朝廷里的尔虞我诈受到无妄之灾。他想起了当初的谢氏,何不是因为朝廷里的尔虞我诈才落得家破人亡的终局,如今又是元艻在从中作梗,他无法看着李清持再像当年的谢氏一般下场。
他自诩要报家仇,如今不仅没让元艻自食其果却见他仍旧在继续诓害人,而像自己这样的无辜受累之人数不胜数。先前他还能因为自己步履维艰什么都不能做,而如今,他习得一身武艺,尚在京中翻云覆雨,他有着旁人没有的际遇,却仍旧不能将元艻绳之以法,是他太过狂妄自大还是他根本就做不到?
谢长柳不愿承认自己软弱无能,他要报仇是真的,他想帮李清持也是真的。
李清持的哭声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他听出了李清持的悲恸与绝望,一如曾经的自己。可叹的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没有人能拉自己一把,任由自己堕落,被人落井下石,而现在,如果自己能拉李清持一把,或许,李清持就不会走上同自己一般的路来。
他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仅在这时候,也是期望家人得以幸免,不被自己所累,谢长柳为此而痛心,他当初是没得选,不然,他何尝不是期望自己去慷慨赴死,让父母胞弟活下来。
“你呢?你就不为你想想?只要我救他们?你不想活了吗?”
“先生,我都知道的,蜀中已经起了叛乱,我……没活路了。”李清持凄然苦笑,在这牢里一夜,他也想清楚了,是自己千不该万不该做了旁人的棋子,导致发生自毁前程的事情,且一旦蜀中事发,陛下追责,怕是谁都救不了自己的命,是以,他所求也不过是不想拖累父母,为自己而死,他此生没什么本事,也非是贪生怕死之辈,实乃是他放不下就这样了结余生。而他在汴京踽踽独行这些年,同僚不与他为伍,汴京无故,邻坊不知人,幸而得遇谢长柳,让他在这偌大的汴京,也生出了牵挂之心,然在落魄之时,得谢长柳能来看自己,他已经无憾了。
人活一世,相草木一秋,或饮水自知,凉暖在己,悲欢离合,大喜大悲,得失所与, 莫若如此,生有何欢?死亦何苦?
谢长柳只觉得喉咙涩得很,“可你是无辜的啊。”
李清持笑了,笑得满目哀戚。
近日来所发生的事情,犹如砸向他的当头一棒,已经击得他溃不成军,眼底的血丝此刻尤为醒目,似乎布满了大片的眼球,几欲目眦尽裂。
“先生,世间人,不分好坏,仅在你做了什么而已。在这官场里,没人认为你是无辜的,或许,只您觉得。”
就像是元艻利用他做的这些错事,说出去谁会信他的?谁会信是元艻做的手脚,而不是他图自己的一己之私?就独他先生以为自己是无辜的,李清持为此,热泪盈眶,人生能得遇先生,死而无憾。
李清持似乎尚及弱冠,该是意气风发之时却一朝行将踏错,再入深渊,不该如此的,不该、不该呐。
谢长柳明白,若是叫李清持因元艻而死,那是他的无能,是他这些年来打着报仇的旗号却无能为力的软弱。他不能看着李清持死,更不能叫元艻如愿以偿。
陛下不会听信他的三言两语,他现如今若是要替李清持洗脱冤屈就是要彻底的拿到元艻参与了蜀中谋反一案的证据。
元艻那老贼,做事一向都不会给自己留破绽,是以,才会借用李清持的身份跟蜀中密谋,不过,这世间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总得是有办法的。
镇北王听了谢长柳的,神色十分的凝重。
“除了他自己说的那些,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元艻主使?”
关于李清持的事情,谢长柳已经对他详细说过,作为危害大梁的毒瘤,他也定然不会叫他继续祸害下去,只是,这些都是李清持的一面之词,可信度不高,除了他谢长柳,谁会去信,这也是为什么陛下不屑一顾的理由了。
谢长柳摇头,李清持只说自己是如何被人利用的,哪里能找到什么证据来。且,就算是需要证据,当初忽悠他的那群自言是行商的人,也早已经逃之夭夭,去哪里找人。
若是好办,他也不会在这个关头劳烦镇北王了,现在皇陵的案子都在僵持着,继续劳烦他为自己帮忙,谢长柳本就过意不去。
镇北王也是觉着头疼,他点着谢长柳的方向,无奈的说:“你可是会为难我,你就凭他空口白牙的几句就确信是他着了元艻的道?而不是他本就是蜀中派来的奸细?”
这一点谢长柳从来没有想过,他自第一次见到李清持的那一刻就知晓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有着干劲的少年郎君,有着抱负,有着文人的志向,或许行事上差了些,可也绝不会是蜀中的奸细。且,他将自己的父母都带进了汴京,若真是奸细,岂会把自己的亲人都引入这龙潭虎穴来。
谢长柳笃定着李清持清白的身份,一如他从未怀疑过他一般。
“蜀中已经起事,不日陛下就将会从汴京内部开始彻查,查到李清持头上是早晚的事儿。”
蜀中敢反,一来是蓄谋已久,二来就是有所依仗才是,若是京城里有人给他们撑腰,他们才会大着胆子在这个时候造反。
李清持不清楚的是,那些用他的名义来往蜀中的人,究竟还做了什么。他那时太过信任他人了,心眼都不晓得留一个,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也不足为奇,汴京里,谁不是有几个心眼子,就独他,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元艻什么人,没打听好么就敢去任人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