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不够的,还去跟其他村民借来用。
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将地瓜磨成粉渣。
这个时代的农民,本身就有将东西磨成粉的工具,比如眼前这一个瓦制的敞口浅盆。
直径约有五六十厘米,高度约莫二十厘米左右,内壁有一道道深深的槽沟。
将地瓜清洗干净后,在盆内槽沟上使劲来回摩擦,一根根地瓜碾成粉渣。
这就是古代的“刷粉”,很费人力。
粉渣刷好后,还要进行“洗粉”。
他们将磨好的地瓜粉,放进沙袋中,一边加入清水,一边用手不断的搅和,把淀粉过滤出来,滴落到下面的大木桶里。
大木桶静置一晚,水和淀粉就会分离。雪白细腻的地瓜粉,就会沉淀在桶底。
这个时候,倒掉上面的水,就可以把桶底下结的地瓜粉块挖起来。然后再次加入清水搅拌均匀,进行二次过滤,二次沉淀。
如此这般洗出来的地瓜粉,才能雪白细腻无渣。
最后的步骤,是将地瓜粉放到太阳底下晾晒。完全晒干的地瓜粉会成为粉末状散开,晒干保存。
因为连着两天,天气并不是很好,他们又是放到灶上烘了两个晚上。
当地瓜粉末刚成之际,苏迎春就按照卿宝所说的,晚上做菜时,用地瓜粉做勾芡,菜的味道都增添了几分美味呢。
卿宝迫不及待要大姐做一道筋道Q弹有嚼劲的菜,酸辣粉还要费些功夫,可以后面做。
卿宝搬来一张板凳,整个人站上去,充当小夫子,在苏迎春一旁细心指导。
“大姐,咱们先把地瓜粉倒进大碗中。”
“这么多够了吗?”苏迎春倒了一些。
卿宝看了看那个量,就道:“再加点,咱们家人口多。”
“打六个鸡蛋吧,再加入跟地瓜粉一样多的清水,用筷子搅拌成牛奶状。”
苏迎春用力搅拌,没一会儿,手累酸软了。
正巧,苏又夏写不来情信,又被阿娘赶进厨房增进厨艺,思虑到头秃的她,只好加入厨房的队伍。
“大姐,我来打下手吧,你干难度高的活儿。”她主动揽活上身。
卿宝立即指挥大姐:“大姐要准备蒜末切段,胡萝卜切条,再准备一些干辣椒、花椒……”
团子想到什么,冲厨房窗外喊:“何姨,院子里摘些蒜苗回来,用来炒菜。”
“好嘞!”何姨高声回答。
得亏是在南方,卿宝在这儿度过了几个冬天,大多数时候,气温不会低于五摄氏度。
蒜苗又比较耐旱,不怕冷。这个时候,院子里的小菜园里还有一些蒜苗长得还可以。
“这糊状的东西,用蒜苗炒?”苏迎春纳闷了。
苏又夏同样满头问号。
卿宝点头:“嗯哒,蒜苗和地瓜粉是绝配哦!适量放一些蒜苗,味道会翻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