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之后,三人坐车去了大名鼎鼎的华强北。
熊川刚好要去那里找他玩摄影的大学校友,这人是个电子发烧友。
有事没事就喜欢泡在各个档口里面,尝试组装相机。
林筱彤看着窗外行色匆匆的人,感叹:“这一片人还挺多的。”
这里和京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出门买早点的时候,在京市,你能看到不少人晃晃悠悠拎着个豆汁儿,嘴上叼着油炸鬼,格外惬意悠闲。
而在鹏城,从外地过来打拼的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生活节奏很快,走路都健步如飞。
想到了后世那句非常着名的标语: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
熊川自我调侃:“我们那儿赚的是小钱,这里赚的是大钱。
呐,这一片都是。”
华强北号称华国电子第一街,并不是指一个建筑物,而是一片工业区。
八十年代年华强北片区
熊川来这也有几年了,对这片的历史还是有点了解的。
“听老人说,这一片以前都是粤北兵工厂,这块楼房都是一点一点建出来的。
一边生产军用无线电产品,另一边还生产民用产品。
那边那个楼房就是民用方面的厂子,华强集团。”
顺着手指的方向,两人看向了华强北路边上的一栋白色建筑物。
林筱彤念念有词:“华强华强,不就是中华强大的意思。”
“华强集团前面的一条大马路就是华强路,就称作华强北了。”
“原来是这么来的。”
鹏城特区发展之后,周边发达经济体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特区内。
特区毗邻港城,交通条件优越、土地租金便宜,再加上有政策扶持,企业落户鹏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时候的华强北还有个名字叫“三来一补基地”。
三来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这三种模式。
涵盖了加工、仿制、组装等多种服务。
一补指的是贸易补偿,外方投资工厂,赚到一定钱之后,贷款抵消,工厂归我们。
刚开始的几家电子厂其实干的就是中转的一个活,生产好的产品拉到这里的工厂来组装,组装好了之后出口返销到境外。
三人下了车,到了地方。
熊川指着新华电子厂说:“我记得第一年有个厂子组装收录机,整整装了25万台收录机。
这一片收录机、电风扇、电子琴、冷风机,很多厂子不止只做一门生意。”
谢羿想着家里的那台收录机说:“那不就是什么东西赚钱就组装什么。”
“那当然了,有钱不赚王八蛋啊。”
熊川看了都觉得有点眼红,他的店铺可没有这边的档口挣钱。
“深南中路东边就是电子大厦,八一年初才建的。”
林筱彤昂着头往上面看,这是一栋20层的建筑。
在现在算得上是高层建筑了,可谓是这一片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鹏城对外的一张名片。
至于华强集团和电子大厦中间的一大块空地,八五年还没有高大的建筑物。
未来的赛格电子市场要等到八八年才开始慢慢修建。
现在这一片都是摆摊、进货、拿货的地方,也算是自发形成了不少档口吧。
档口比较简易,大部分都是露天的,堆满了电子产品,无论什么时候都围着不少的人。
林筱彤注意到过来拿货的人一个个都挤红了眼,看都不看一眼,使劲往大号袋子里面塞。
“你插什么队啊?没看到前面还有什么人吗?挤什么挤?”
队伍中间一个大哥嚷嚷出声,关着膀子,一身的腱子肉,目光不善。
“哎,老板,我这拿的货量多,能不能让我先进去啊?”
后面手里攥着好几个袋子的矮个男人脸上晒得黝黑,正低头哈腰的和“膀儿爷”低声商量。
“大伙儿听听,这叫什么话?你插队还有理了?我活这么大还是头一回听过。”
“大哥,我是真着急,再晚了我就赶不上回去的车了。”
“拿这么多货挣得也多,赶不上公交,干脆打车呗,这点钱难道都不舍得花?”
大哥杵在前面,死活不让,他自己也是好不容易早早出门过来排队了。
要是来晚了,有些好卖的活就被抢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