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不是人类可以做到的。
尽管感觉到非常的惊叹,但是众人却不敢多做思考,因为陈仲策讲述每个部门具体参数的速度非常快,众人生怕有一点遗漏。
“前翼的单个长度为2.36米,其迎风的角度为17.36°,前翼的翼角为32.67°,边缘为流线型,有利于降低风阻和降低对于雷达波的反射。”
......
制图的众人不再有任何的抬头动作,只管开始埋头不停地开始制图,此时他们这帮人就成了陈仲策手中的画笔,就是彻彻底底的工具人。
一直到深夜,陈仲策的嘴几乎没有停过。
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战机设计的细节都从陈仲策的嘴里流淌出来。
甚至于精确到每一块合金板的尺寸,每一颗铆钉的长度和粗细,都有些非常精细的数据给给出来。
陈仲策已经喝了三壶水了,声音都有些沙哑了,但是仍旧不停。
大家有了一个猜想,面前这个天才到不像话的组长是不是之前在哪儿偷偷摸摸地造过这架战机,不然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细致的数据出来?
目前,在新一代战机设计和制造领域,再无任何一人敢质疑陈仲策。
到了此刻,众人已经不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么简单了而是在膜拜。
此刻,陈仲策就是航天航空工业的神!
......
陈仲策在地下基地呆了九天,几乎是亲自把所有的团队给带了一遍。
与之前主持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时候不一样,在这一次的工作中,陈仲策几乎没有任何质疑的声音。
大家即便是当场不认可他的思路,也不会立刻反驳他,而是先把陈总工的思路给记下来,然后自己再好好地思考,大家都会发现原来是自己错了。
到了后来,如果不是工作环境不允许录音的话,所有人都想把陈仲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录下来,而后自己再找机会好好的参悟。
只好每个人飞速的在笔记本上记下陈仲策所说的每一句话。
总得来说,这次主持这个项目,陈仲策除了因为时间紧迫的原因有些压力以外,其他的方面就是索然无味。
换句话来说,就是陈仲策自己就是圣了,根本就不给他人前显圣的机会。
唉。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带着这样的遗憾,陈仲策再次来到了文昌发射场。
在这里,他要见证“朱雀二号”的再次发射。
这一次,他将见证的是三枚火箭一同发射。
在陈仲策的叮嘱下,蓝箭公司的团队是真的在朝着的流水线生产和发射的路子在走,所以他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火箭的装配和发射准备。
这一次,民营航天的领头羊,他们将带着陈仲策的期许完成这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