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大国重工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进行支撑。
对于传统化学燃料火箭的收官之作来说,更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行配套和装配。
在这枚大火箭的背后,需要有无数科研院所,需要有无数高校,需要无数配套厂家。
所幸,这些华国都有。
在华国的国土有很多配套厂家开始为航天十院提出的这一套设计图开始忙活起来。
以长安为核心的航天工业体系,还有川渝及汉江地区的工厂作为配套,一整套生产研发体系被迅速激活。
几乎是在拿到图纸的同时,这些配套的厂家就已经开始生产了。
这次大火箭所用的技术基本都是现有的,只是进行了性能上的迭代和增强,所以对于这些配套厂家来说,生产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除了这是以航天工业部牵头下发的指令以外,配套的还有充裕的资源和资金。
用陈仲策的原话来说:“核爆了一次脚盆国,我们航天工业部拿到了将近400个亿米刀利润,还有这次跟狗大户达成300亿米刀的合作计划。
我就问,在整个华国的部委,还有谁比我们航天工业部的预算充足?
咱老陈可是从来没有打过这种富裕仗。”
“这次所有的工厂都是主攻,没有助攻!
需要的所有的经费、设备和人员,只要报到我这边的,我都批!”
在超能力加政治命令的前提下,哪儿还有办不成的事情?
各个工作单位都嗷嗷叫,甚至于有些不同的单位为了抢项目甚至都可以打起来。
一些航天科研单位的老人即便是见识广阔,可他们哪儿见过这样的阵仗?
除了在一些特殊的时期以外,他们哪里见过有如此效率的团队?
在最快的时间里,各种配套的零件完成制造和组装,开始朝着长安的方向汇聚而来,预计将会在这里完成组装,而后运到文昌发射场完成发射。
但是,在运输和装配的过程中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难以解决。
那就是这枚火箭的尺寸太大了,用传统的运载方式根本不可能运达预定的文昌发射场。
这枚大火箭的尺寸是超过了现在整个世界所有运载火箭的尺寸。
就以目前世界上现有的运载能力最强的米国SLS来说,一共有载人和不载人的两个版本。
SLS火箭的直径都是8.4米,载人版本的出于安全考虑,长度设计为98米,而货运版本为了多运载货物,直接干到了122米。
这已经突破了现有世界航天体系的想象力了。
但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华国的这枚火箭面前就是个弟中弟!
因为华国的这枚火箭,直径已经达到了21米,高度已经达到了骇人的244米!
这样的尺寸简直比很多火箭发射台都还要高了。
如果不在文昌发射中心利用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的话,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将会额外消耗不少的燃料,这并不利于这次预定发射。
当这个问题摆在陈仲策面前的时候,他觉得有点尴尬。
当时只顾着提升火箭的性能了,并没有考虑我们现有的基础建设根本没办法完成这个火箭箭体的运送。
因为传统的火箭运送基本上就是以铁路运输为主,现如今这个直径已经达到21米的大家伙怎么通过铁路运输?
这特娘的连隧道都进不去,怎么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