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堡,位于锦州东北处的大凌河南畔,是锦州通往辽东诸镇的必经之路。
如果丢失了这里,那么锦州的守军,将会彻底陷入被动之中,丧失了进攻的可能。
所以,对于李诚来说,大凌河堡,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泰昌元年,十二月二日。
此时已是数九寒天,这边的气候,已是极为寒冷,呼啸的北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
聚集在大凌河堡城南的四千私兵,挤在一些破烂的帐篷当中,瑟瑟发抖。
好在熊廷弼还算仁慈,让他们临行前带上了一些棉衣与干粮,这才不至于冻死、饿死。
即便这样,那些士兵也是异常煎熬,许多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
这一日午时,李诚派遣的三千先锋,先一步来到了大凌河堡。
看着城外的那些私兵凄惨模样,先锋将领也终于确信,大凌河堡的人,确实已经投靠了熊廷弼。
不然,同为辽东将官,那些人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同僚的手下冻死在城外。
那先锋参将,一边命人安置那些私兵的同时,一边派人前去给后方的李诚传信,告知了大凌河堡的情况。
这支先锋队伍抵达这里不久,斥候也将情况报告给了熊廷弼。
听得斥候回报之后,熊廷弼看向手下的将领,凝声道:“李诚的先锋既然已经到了这里,那么他的中军最多再有两日,便会抵达!”
贺世贤起身道:“经略,那咱们是不是也该行动了?最好在他来时的路上,进行伏击!或者在大凌河堡附近进行埋伏?”
熊廷弼摇了摇头:“大凌河堡附近乃是一片平原,我军根本无法藏身,若是被敌人发现,定会惊退他们。
一旦他们退守锦州,我军若想消灭他们,不仅耗日时久,而且还会损失巨大,万一建奴趁此来袭,辽东难保!
唯有等他们攻城疲累之际,再行出兵方为上策。”
如今好不容易才将李诚的两万士兵引出锦州,熊廷弼说什么也不会放他们回去的。
“经略说的是!!”
屋内众将也一同点了点头,锦州城乃是辽东重镇,李诚若是率领他的三万士兵一心死守,即便是二十万大军,也难以拿下。
况且,辽东此时,也拿不出二十万大军。
“对了,文诏那边情况如何?”
说着,熊廷弼又问起了曹文诏的情况。
贺世贤回道:“据报,文诏率领队伍已经进驻松山,切断了锦州到山海关的通道。”
“很好!”
熊廷弼点了点头,随后看向身旁的一名亲卫,“立刻派遣信使,前往山海关通知王公公,让他向朝廷发出八百里急报。
就说李诚与辽东诸将,不满朝廷关押李如祯,已经举兵反叛,辽东经略熊廷弼,当机立断,与叛军对峙,不日将会平定叛乱!”
如今李诚等人,已经被他熊廷弼成功逼反,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且此时天寒地冻,建奴无法袭扰,正是一举铲除辽东将门的大好时机。
因此,熊廷弼也终于可以放心的将情况,上报天子与朝廷了。
“是!”
那亲卫朗声应是,旋即大踏步的退了出去。
三日后,李诚率领的两万大军,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赶到了大凌河堡城南。
看着城头上严阵以待的士兵,以及诸多的檑木滚石,李诚的脸色顿时沉了下去。
虽然大凌河堡的城墙并不如何雄壮,但是此时天气寒冷,再加上将士们跋涉辛苦,毫无战心,根本就无法攻城。
李诚无奈,只得下令于城南安营,并派人前往锦州,催问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