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房的戏份并不特别多——
除了展示他们的工作环境外,就是一些杂乱无章地对白。
因为制作成本的关系,电影并没有像当初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的时候去制作船体的模型——
尽管在1997年的当时,泰坦尼克号的拍摄成本就超支达到2亿美金!
也仅仅是制作了半边的船身,再用特效完成了另外的一部分!
而如今,这部“小成本”的海难片,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复制泰坦尼克的“规模”,而是采用棚拍和近景以及模型外加特效——
去拍摄这部“小成本文艺片”。
而也是因为“成本”的缘故,在设计镜头时就需要更“巧妙”,需要把镜头更多地聚焦到故事的主角们身上——
拍摄的过程中,张莫偶尔会有恍惚的感觉——
那么多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演员们,和自己共事!
条件发射地开口要和对方说华语的时候,结果对方一个愣神,摆手说自己不会中文……
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怪。
张莫好几次都以为自己是在国内拍戏,但是当听到所有人都在用英文交流时,那种感觉是非常难以言喻的。
他们大多数都是亚裔、华裔——
他们的祖辈,父母辈,来到这片土地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生在此地,长在此地——
许多人对自我的认知,也仅仅是黄色人种的霉国人,罢了。
张莫看剧本的时候,也时常在想——
这些故事里的人,当初,又是什么样的心情,随着大船漂泊,谋生?
是不是,就如同小时候,那些去粤省打工的哥哥姐姐一样?
小时候,张莫就看着许多没有能考上高中和大学的邻里家的哥哥姐姐们——去粤省打工。
过年的时候他们会回来——
变的“新潮”又“时尚”。
穿着平时少见的呃时尚衣装,还会说粤语,唱粤语歌——
小时候,张莫觉得他们很酷。
可是慢慢长大之后,看了许多社会上的新闻,才发现——他们也仅仅是去到粤省,没日没夜加班加点的进厂打工而已——
新潮吗?见惯就不了。
时尚么?老实有对比之后发现就挺土的——
可是,那些人,当初小小的年纪远离家乡,听着粤语歌,和全厂的同龄人做同样的工作,厂里都是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
爱情故事也随之发生了。
张莫小时候,就时常听妈妈说起,谁谁谁的女儿嫁的远远的,嫁到了哪里的山里哪里的村子里——
约莫是这样的。
但是,张莫后来某天在听香港的一个乐队的时候,听到他们的歌声里有无数的炽热的东西——
关于梦想、理想——
关于闯荡,关于拼搏——
关于故乡,关于乡愁——
关于爱情,和泪水——
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是那些跨省进粤的人,听到的最匹配他们心情的歌声!
而——
在1910年代——
这些离开故土,远走别国的工人,干着最辛苦的工作,听着最嘈杂的锅炉声,住在最底层的厢房里时,他们听到的是什么呢?
是迷糊的梦中,爷娘的呼唤?
还是,那一整夜一整夜,永不停段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