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名府被攻破之际,奉命前往老种经略相公处送信的“旱地忽侓”朱贵在路上遇到了正好返回梁山泊的“铁叫子”乐和一行人。
他们在细腰寨帮助了康炯守住了细腰寨之后就启程离开,而那“急先锋”索超也顺利的见到了老种经略相公,但是老种经略相公自顾不暇,肯定是没有办法派遣援军。
原本索超知道来援助的还有梁山兵马,还想和梁山人马拼命来着,结果康炯说不管是谁,好歹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帮着来打外族,不能恩将仇报,并没有和梁山人开兵见仗。
实际上细腰寨的宋军打完了这一仗也没能力继续和梁山兵马拼命了。
而他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大名府已经陷落,梁中书夫妇已经被梁山泊生擒活捉的情况。
而在听到了朱贵传递的消息后,“铁叫子”乐和知道大名府已经被打下来了,非常高兴,随即带着“琼矢镞”琼英等人返回梁山泊。
而朱贵则是继续前往老种经略相公军前,送上狄泉的亲笔书信。
在狄泉看来,现在西军困境严重,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打仗的朝廷军队,他们受外部三方压制,内部奸臣陷害,再加上内部姚家和他们貌合神离,早晚得被逼反了。
只不过现在他们还有军力和余地,不是必须要转到狄泉这里来,狄泉也只能坐山观虎斗,等到他们除了自己别无选择之后再吸纳西军。
西军的战斗力不弱,狄泉还是想要吸取的,毕竟北宋中后期的国战战略确实是以堡寨蚕食西夏,但总体防御的宗旨是玩的“弹性防御”弹性防御的主旨就是“它避免将部队分散在前沿漫长的战线,也避免作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弹性防御能同时拥有进攻者的机动和在本国作战的便利,在战役层次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守军可以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几个并进的外线军团。
守军也可以凭对地形的熟悉,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个迂回部队于敌人侵军的侧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队同时前后夹击,守军也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却,让敌军过度延长的补给线逐渐暴露后加以袭击划弱敌军整体战斗力,然后集中兵力决战。弹性防御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放弃前沿抵抗。
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弹性防御不要求人民无限度的支持,但却要配备较机动化的野战军,和一体化的指挥机制。
不同文化对军队角色的介定往往决定其对弹性防御的接纳程度。由于弹性防御的战略是要争取有利时机来打击敌人的入侵军,而不是直接保卫国土,军事和政治的优先常常发生纷歧,甚至脱节,西军在用这种战术守卫西北方面已经一百多年了,日后向西北发展,是少不了他们的助力的。
简单来说,西军的打法就是放弃死板的城池防御,采用机动防御,强调必须拥有数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野战军团,利用野战的方式,对来犯的敌人采取,夹击,埋伏,打击粮道等方式,拖住敌有生力量,配合大部队围歼敌有生力量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始终相信,随着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领土的易手是必然的。
总结就是“野战防御”很多人说西军压制党项靠的是堡寨推进,西军擅长守城不擅长野战这其中对也不对。
堡寨战术对西军来说,只是为了压缩西夏生存空间和西夏骑兵的机动性,逼迫西夏和北宋进行主力决战。并且推行堡寨战术的基础,就是野战能力能碾压对面,例如修建平夏城时,姚雄野战大破前来毁城的西夏主力,一战歼敌三万三,如果西军野战打不赢西夏如何修建堡寨推进?
如果野战碾压不了对面就是明末那样子被后金持续放血,并且西军打仗靠的是汉人甲骑和汉人重步,藩骑只是辅助作用,当然也有主力藩骑和藩重步例如熙河军就是以藩人禁军为主,战斗力还是在线的,战略战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后面打不赢金国,狄泉认为错误并不全在西军,毕竟西军在徽宗时代作为宋朝唯一一只有稳定战力的军队,天天被使唤,已经是疲弊之师了。
西军从征方腊到伐辽再到抗金,中间几乎没有休息。西军有很多兵卒都是来自于西北边疆,离开故土,失去守卫家园的意念战斗力会下降。
在伐辽时,西军各派基本都表示了反对,但是徽宗坚持要伐,在抗金时,种师道等西军将领提出了很多战略构想,但都被钦宗一一否决。
后来种师道辞官,种师中因为朝廷催促出战,姚古听信假情报没有配合,导致种师中孤军深入意外战死,这让西军本就不高的士气再受打击。
其次,北宋军队之间福利分配不平衡,西军的福利虽说不低,但和义胜军之流比起来还是差很多。义胜军的军饷大体上是宋朝最高的,但在金朝入侵时,义胜军基本全部投降,接连献出十余座城池,让宋朝的山西防线变得异常被动,多个将领因被义胜军背刺而殉国。
义胜军之所以备受朝廷瞩目的原因是:他们多由辽地汉人组成,这和郭药师的常胜军是一个来源。
朝廷渴望他们具有和常胜军一样的战斗力,但事实却是大相径庭,而这么拉胯的军队,宋朝之前还拿大把银子供着,西军必定不满。
多方面对比之下,西军很可能处于一个心有怨怼,磨洋工的状态。
比如种师中的军队溃败,虽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姚古按兵不动导致种师中孤军深入,粮草赏金都匮乏。
在阵前无法寄予士兵赏赐,从而大批士兵逃亡。但归根结底,还是整个宋朝积弊已久,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让将领对下级士兵的控制微乎其微,虽然原因不同,但结果与中唐时期徐州兵的骄纵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