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明朝风俗。
据史料记载,万历朝时,哪怕是万历皇帝的外公武清侯李伟见到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以“老公公”尊称之。
故而,朱慈烺此时也如此称呼王承恩。
王承恩颔首称是,便带着朱慈烺先到暖阁等候,而他自己则先去了皇帝居所通报。
“皇明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朱由检愧对列位祖宗!呜呜!”
“自不肖子孙朱由检登基至今,治国已有十七载!本以为可攘外安内,谁知朕治国无能,却使社稷更加风雨飘摇,以致贼虏肆虐,而民不聊生。”
“如今,连孙传庭也败于潼关,最后一支可战王师亦尽没于流贼之手!”
“更有流贼成势,已进至山西,而群臣束手无策,只知贪腐祸国,边将亦不听调遣,只待投敌!亡国可谓有日!”
“不肖子孙朱由检无能,实在不知该如何办。只能求列祖列宗庇佑,或将来只能殉节,而不死于贼寇之手!”
“然不肖子孙朱由检之个人性命事小,只是我皇明近三百载基业,如今就要尽毁于朕之手,朕心有不甘,朕心有不甘啊!呜呜!列祖列宗,你们说,朕该怎么办,朕到底该怎么办啊?!”
但就在朱慈烺来到乾清宫暖阁,等候宣见时,却听见了崇祯帝的哭泣声。
崇祯帝励精图治,为勉励自己要中兴大明,特在自己寝宫悬了大明历朝帝王像,且摆了牌位,而希冀以此可以天天可以通过看见列祖列宗的像来鞭策自己。
朱慈烺也是根据原主人的记忆知道这事的。
不过,朱慈烺没想到,记忆中作为自己父皇,且算是沉稳刚强的崇祯帝,竟会在背地里如此失态且脆弱,而为糟糕的大明国运,哭得如此凄厉。
朱慈烺也是深受触动,也就突然不待王承恩通禀,就扬声高喊:“父皇不甘心为亡国之君,难道皇儿就甘心为亡国储君吗?!”
一语刚了。
里面就顿时安静了下来。
不一会儿。
王承恩就走了出来:“小爷,皇爷宣见。”
朱慈烺这才颔首进来。
这时,崇祯帝已端坐于御案后。
一张消瘦的脸上,除了还红着的眼睛说明他哭过以外,在朱慈烺来后,他的整个人脸上已只剩下严肃与刚毅。
“哼!往日看你倒还知礼,怎么今日如此无礼,对朕大嚷起来?!”
啪!
崇祯帝说毕,就将手掌往案上重重一拍。
目光森冷!
朱慈烺不为所动,只躬身一拜,沉着脸回说:“天下板荡,父皇忧心,皇儿也读不进去书,只得来见父皇,问问国运,却不料听见父皇恸哭,一时失态,才有此造次之举!”
崇祯帝见朱慈烺神色从容,不因自己叱问而恐,倒也面露惊愕之色,“读不进去也要读!国运不是你能问的。朕还没死呢!”
“父皇虽未死,但大明亡国有日,这是父皇您自己刚才说的。而且这也的确是事实,潼关失守,闯贼已分大军两路而来,满朝已有南迁之议。”
朱慈烺说到这里。
崇祯帝突然站起身来,吼道:“朕说了,这不是你该过问的!给朕滚回去!”
“父皇即便自己不愿南迁,为何不让皇儿去南都?!”
“即便不让皇儿去南都,为何又不让两个弟弟去南都?!”
“都这个时候了,父皇自己都已经感觉到大明要亡了,为什么还在这里只知道对祖宗们哭,不知道早做打算?!”
但朱慈烺没有走,只神色激昂地继续质问起崇祯帝来。
有明一代,自成祖永乐以后,便设有两套朝廷班子。
其中,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各有六部、都察院、五寺和国子监等。
为的就是防止将来一旦北方不能保,而可以暂退南方,以作后退之路。
只是历史上的崇祯帝在京师即北京陷落之前,一直未下定决心南迁,也未让太子南迁,虽有南迁之议,但最终也一直未下定决心。
饶是今年的正月初三日,新年刚过,崇祯帝就因为时局危机,而借李明睿建议南迁之机廷议过南迁之事,但依旧未下定决心。
但事实上,这其实已经是大明可以南迁以保存实力的最后机会。
朱慈烺也正因为此,才在这元宵前夕,南迁廷议未果后不久,再次提出此问来。
在他看来,你这个父皇就算要天子守国门,君主守社稷,至少也应该先派太子或自己的其他皇嗣去南都啊!
“你放肆!”
但在朱慈烺这么问后,崇祯帝只是叱喝一声,指着朱慈烺,气得头顶生烟。
他没想到自己这个素日懂事孝顺的太子今日竟会如此倔强刚硬,对他这个父亲全然无半点畏惧之心。
朱慈烺则朝崇祯帝步步逼近,捏拳沉声言道:“父皇可以废了皇儿,乃至诛杀了皇儿!只是皇儿在被父皇处置前,还想问问父皇,父皇觉得现在与皇儿置气,乃至废了或诛杀皇儿,就能改变大明即将亡国的事实吗?!就能让大明中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