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旨:国运艰难,内外交困,正是需上下一体,同心救国之时,而朕又身体欠佳,为使诸政不务,故令太子佐朕处置军政之事,特令其为监国,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出京巡视,内外臣工,皆听其节制,可代朕发敕谕诏旨!可组建东宫卫率!”
王承恩亲自拿着朱慈烺代崇祯拟的朱笔手谕来了内阁。
按制,皇帝有谕旨降于内阁,只需要文书房的太监传达就行,司礼监的太监不必亲自去。
但今日这道谕旨分量很重。
所以,朱慈烺特别要求王承恩亲自来,而且他也亲自陪同。
按照大明圣旨的发布程序,皇帝的口谕,也就是嘴上说的话,需由司礼监秉笔以上太监由朱笔在御笺上写成手谕,然后再由内阁将手谕制成真正的圣旨,接着需要经过六科签发后,才能发出,变成真正的圣旨。
而没有经过内阁的圣旨,通通被称为中旨。
很多时候,文官们不会承认中旨的合法性。
历史上就有文官因为皇帝下中旨直接提拔自己担任高官,而选择拒绝上任。
话转回来,朱慈烺经过崇祯的允许,拟了崇祯的手谕后,自然没有选择直接以中旨的方式下达自己为监国的旨意,而是要选择最正规的程序,通过内阁明发上谕于天下!
只有这样才显得更加正规,让天下官僚更加无法否认他为监国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此时,王承恩在来了内阁后,就向内阁诸阁臣宣读了崇祯帝的手谕。
宣读完后,王承恩就问起诸阁臣来:“诸阁老,你们谁来拟此旨?”
因阁臣范景文绝食在家,故时任阁臣中,仅陈演和魏藻德在内阁,其中陈演为首辅,魏藻德为次辅。
但此时,在王承恩宣读完崇祯欲令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监国的谕旨后,陈演和魏藻德皆默然不动,似乎没有听见一般。
王承恩见此只得再次问道:“两位阁老,谁来拟旨?”
陈演和魏藻德只是互相看了一眼,没有要执行旨意的意思,接着就依旧沉默以对,可以说是直接忽视了王承恩。
一直候在内阁值房外面,并未进入内阁值房的朱慈烺,听见王承恩连唤两声,都没有一个阁臣应声后,只是淡淡一笑。
他知道,这两内阁阁臣都是因为已经料到大明必亡,而这个时候放自己这个太子去南都,将来李自成入北京后,很可能因此怪罪自己,才迟疑不敢拟诏。
朱慈烺前世对明史颇感兴趣,也就对明末历史有些了解,知道崇祯十七年的明朝,许多文臣武将早已心思涣散,有的甚至已经预谋着投附新朝,为自己将来做打算了。
譬如,历史上,大明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就在李自成入京后,亲口说准备效命新朝,而不敢死。
眼下稍微有贪生之念的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都知道大明离亡国不远,而早等着投靠下家。
陈演和魏藻德也在所难免。
所以两人才在这时候犹豫,不愿意拟诏,且以沉默相对。
朱慈烺因此不得不亲自走进来,且拔出他早已从张国元手里接过的一把雁翎刀。
唰!
朱慈烺拔出刀后,就朝陈演和魏藻德走了来。
“吾皇圣明!臣这就拟诏!”
魏藻德年轻一些,所以反应要快些,一见朱慈烺执刀进入,且面露杀气,便忙接过手谕,就开始执笔拟诏。
扑通!
陈演反应稍微慢了些,但也紧接着还是反应过来,见魏藻德已经先去拟诏,就干脆直接跪了下来:“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