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大明威武军,三万大明京营禁军的威力,不容小觑。
所过之处,贼患皆除。
这一次南下,周建安是打算彻底肃清匪患的,所以这一路上,但凡有什么匪患他都会派出兵力前去围剿。
所以从京师一路南下,这一路上的匪患基本都被其肃清,就算没有遇到的也基本收到了风声,这些人要么就地解散,另谋他路。
要么则是直接逃窜不敢在这边待了,不过不管是什么选择,北边的匪患基本肃清。
而剿寇只是第一步,解决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而导致这些人落草为寇,又或者伙同造反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吃不饱饭,活不下去了!
但凡能够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就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走上造反的道路。
在出京之前,周建安就已经跟崇祯商议好了,这一次应当是剿抚,而不是剿灭。
剿,他周建安可以包办,但是这抚,就必须朝廷来办了。
其实这方面,大明朝廷经过了几百年的完善,早就已经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一应的制度也早就十分完善,这些制度规章周建安也看过,可以说从执行,到监督,到最后都非常完善。
但是最关键的点压根不在制度上,而在执行上。
大明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到了极点。
所谓的科举,其实也大多都被那些世家大族们所包圆了,偶尔有个什么漏网之鱼的寒门子弟或者是平民百姓出身的进士及第,他们也都会拉拢拉过,拉不拢的则大多会被排挤到角落去,一辈子当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吏而已。
所以崇祯对于抚这种事很是恼火。
要是让他安排,派的那些官员去恐怕很快就会激起第二场的民变来,到时候周建安的一切努力就会白废。
所以思前想后,周建安还是决定出出主意。
至于让他来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自己又不是孙悟空会什么七十二变之类的了,剿匪之事自己已经头大了,再让自己处理这些事,周建安才不干。
不过他倒是给崇祯列了一份名单,其中洋洋洒洒大约有百余人的名单,而在其中的人基本都是在大明朝廷之中无党无派,与任何势力都没有勾连,平日里被排挤的那一群人。
另外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几乎全都在四十岁以下,正值年富力强之时。
而这名单其实也不是周建安所列出来的, 毕竟他虽然来自后世,知道一些忠奸,但是知道的那都是一些历史留名之人,而且就算这些人是忠臣,但是也不一定说这些人就是能臣。
这个时候光忠,光不贪可不行,必须要一些有真才实干之人才行。
所以这份名单,乃是他那老丈人卢象升所举荐的,只是由周建安之手交给了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