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他早就买好了,只不过他不是大使,没有权责替他们做决定。
说到底,巴卑儿好歹也是一个朝贡国君主,要是人死在了水土不服的半道上,那真上边可就要开始推卸责任了。
选择走内河,路上消耗时间比海运要多半个月,这里头有任何问题,他可担待不起。
所以,买回来之后,他们就出发了。
毕竟人多,所以包船,直接道灵渠。
从珠江逆流而上,巴卑儿皱眉看着大明内陆的景色,怎么说呢?
到处都是在建设,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清理之后打造出来的河塘、水库,珠江沿岸的水流,被尽可能多的引到更深的山谷之间。
有些还会开始搞自来水,当然不是自来水厂的自来水,而是造一座水塔,从山上泉眼前造一个沉淀池,然后接天地山泉水来使用。
通过水泥的水塔的营建,能解决附近五六户的用水问题,水管可以用钢铁,也可以用竹管,只是将原来的水塔变成了水泥质地。
此外,根据朱厚照召集公布,结合京城建设之后,设计出来的《大明民间基建范式模板(草稿)》一书之中,明确梳理了,适合民间百姓居住的,具有采光、通风、防大雨、防涝于一体的万能钢结构玻璃天井。
其实就是将楼梯单独集成在一个角落,然后专门设计一个天井,用来种树和采光,然后天井最顶上用两三层钢榫卯锁紧,撑住最上面的玻璃。
玻璃并不是钢化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傻乎乎的上去砸自家的玻璃。
这玩意儿类似于琉璃瓦的采光,但比琉璃瓦安全。
就这几年,琉璃瓦烧庙的事情屡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层层叠叠的瓦片在太阳底下有些不是散光而是聚光,这么一聚,梁木再怎么进行防火处理,也很容易被点燃。
总之,这么做肯定是会浪费是建筑空间,但对于农村来说,这不算什么。
尤其是南方,几乎家家户户两三层小楼,祖孙三代住满还有富裕。
而且他们还会延续东西厢房的传统,只是东厢成了粮仓和放农具的地方,西厢成了餐厅和厨房。
方献夫来了广西,想了一下,决定去顺道拜访一个老友。
他来到了老友的家乡,直接被震惊了。
牌坊、门楣、宗祠、公园、晒谷场、甚至连外乡人用的厕所都有。
此外,还有供销社、便利店、百货商店、饭店、酒店、一应俱全。
“这……这……”方献夫都惊呆了,拉着一个路人问清楚老友的家,赶紧过去,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六进大院,还是老传统建造风格,但有坞堡墙体,不知道还以为这位是地主老财。
进去找人,发现老友带着人去南洋了,人不在家。
在家主持的是他的小儿子,还在读书。
“方世叔。”这个孩子见面行礼,恭恭敬敬,然后颇为好奇的看着巴卑儿他们在窃窃私语:“这些是……外邦之君?”
“是,如今海运紧张,所以只能走水路北上,路过此地,想起黄兄籍贯在此,便心生叨扰之意,恶客临门,勿怪勿怪。”
“哪里的话!世叔归位礼部大员,能来寒舍,蓬荜生辉。”孩子说话倒是伶俐,“只是不巧,家父携兄长们带着家族宗亲,在南洋跑业务。”
“哦? 这么说来,这个小镇,是你们集资建的?”
“是也不是。这算是公私合营的资产,一半归朝廷和陛下,剩下一半才是我们各家的。至于现在看到的造景,都是这两年弄出来的,附近几百户山里人,都迁到了这里。山林里已经改成甘蔗田和果木,附近平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我们基本自给自足。”
黄家小子稍微解释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