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79年的宣传中,这种短管的前膛铸铁炮被描述成一种商船远航的必备利器。
它仅有同口径长管炮重量的1/4,不需要占用过多的空间;
较少的装药量,能减缓后座力和炮管温度的上升;
加工技术的进步,则缩小了炮管的游隙,降低了火药燃气的外泄,抵消了炮弹初速和准确度的损失。
同时,由于采用了滑动炮架,能够通过螺栓调整火炮的俯仰角,加上简化的瞄准装置,很适合未经训练的商船海员。
只要操作的当,就可以给予敌方毁灭性的一击。
不过,鲁斌可看不上卡隆炮这种短身管的火炮。
这完全是科技树走歪的结果,和提高膛压、加长身管的正确途径完全背道而驰。
鲁斌知道这种炮也只是风帆舰时期,为了满足狭小的空间里塞入更多火炮的无奈选择。
在新的发射药和可靠的后装炮发明之后,完全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事实是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时,随着“阿姆斯特朗”炮的出现,“卡隆”炮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这家伙的谢幕战,貌似是“第一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用来对抗大英帝国,算是见证了这个殖民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时刻。
不过他的炮架可以算是鲁斌现阶段能加工出来的最好的炮架了。
想对比炮车的设计,这种滑动炮架操作更为便捷、瞄准更为方便。
并且由于是固定在船舷和甲板上,只靠中间的滑动机构减小后坐力,其受颠簸的影响更小,所占用的空间也比炮车要少的多。
不过这也难怪,毕竟这种炮架就是为了配合缩短的卡隆炮使用的,空间上肯定更有利了。
在鲁斌连弹簧都造不出的时代,就不去想液压减震助退了,那玩意儿真正实用化,还是两百多年后的M1897法国75小姐炮。
额,就是二战的历史转折点: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用的“意大利炮”……
鲁斌带领众人测量起炮位的各种尺寸,然后直接原地根据尺寸来画出炮车的尺寸。
正好码头这边有给未来船厂储备的木材仓库,里面的很多木材都已经阴干一年了,完全可以拿来加工炮架。
其实这个时候的东西傻大黑粗的,也是因为大家对于减重并不敏感。
由于没有精确的计算方法,很多时候一个炮车开火之后损毁了,大家为了一劳永逸,干脆就做一个无比笨重的炮车。
这种问题在海军里尤为严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然后士兵操作起来越来越费劲。
而军事科学在摆脱作坊式生产之后,大量的理论知识走出实验室与之相结合,才导致武器的飞速发展。
以工匠主导的设计也完全变成了以高级知识分子主导的理论测试可行性的设计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