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厂的位置就在船厂隔壁不远处,沿河往下游走了不到半里路的距离,鲁斌一行人没便到了铸币厂的门口。
铸币厂的厂房倒是现成的,原本这里是一个铁匠坊,算是船厂的附属产业。
本来之前伦勃朗是想在这儿尝试铸造大型锚具的,后来解决不了大型模具的问题无奈作罢,只得进口。
后来战争开始,这个铁匠坊被亚伯拉罕征调,改成了一个修械所,勉强可以为军队修修枪炮、铸造点实心炮弹。
这块地皮当然还是归属鲁斌的了,不过鲁斌却看不上这里,比起苏里南和希望岛上的兵工厂,这里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自己缺的是熟练工,并不在意这么一个场地,于是大手一挥,直接交给了格伦。
铸币厂是一个石墙围起来的大院子,门口还有卫兵驻防,看到一行人过来立马卸枪下肩,可发现打头的人居然是鲁斌后,连忙敬礼迎接。
鲁斌点点头,迈入院中,迎面就碰上听到动静出来迎接的格伦,于是在他的带领下,鲁斌踏入作坊内。
环顾一圈,说句实话,鲁斌有些失望,本以为铸币厂有多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可亲眼目睹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除了规模稍微大一点,人数多一些,实际上工序依旧非常简陋。
不过金银币的铸造与东方的铜钱有所不同,东方的铜钱一般用母钱制范,然后一次性铸造成型。
而金银币的铸造却要繁琐一些,鲁斌看到的是几个融炉外一字排开十多名工人,抡着木锤不停的在范具上敲击,原始的很。
其主要工序是先在熔炉里熔化金锭,然后按比例在坩埚中添加其他金属,当然,这个配方是保密的。(没查到)
等到金液充分搅拌后变成合金,再灌入到粗范当中,这种粗范里面没有图案,主要作用是衡定每一枚金币的重量。
当然,这种光币的重量还是不够精准,等到光币冷却后,还需要用天平秤重,重的的进行裁剪,轻了的回炉。
最后便是把光币放入模具,然后不停的用木锤敲击,直到打制成合格的金币。
这种新鲜出炉的金币重量倒是没什么问题,图案还算清晰,不过边缘并不平整,甚至还有少许缺口。
历史上,无论金币还是银币,按铸造工艺都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工打制而成的货币,另一种是机器压制而成的货币。
而铸币长期在人们手中流转,往往出现磨损,造成金银含量损耗。不过,这并非造成币值不稳的罪魁祸首,真正的问题出在人身上。
在当时的英国,打制铸币还比较粗糙,货币的边缘也不够平整,这给一些人带来了发财的机会。
他们将铸币边缘偷偷削剪下来,待这些“边角料”日积月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铸成新的货币。
机制货币要“掺水”就更容易了——换个略微小一点的模具并不困难,这些形形色色、足值或不足值的货币充斥市场,且均以法定面值流通。
久而久之,重量和成色都达标的优质铸币大多被人们私藏起来,市场上充斥着“缩水”的货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混乱的交易秩序任谁都无法忍受。不过,受限于生产力及货币认知水平,英国王室即便有心解决,也没有太多办法,唯一看起来靠谱的选择就是重铸。
“1696年至1699年大重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鲁斌依稀记得牛顿就是在那会儿担任的皇家铸币厂厂长,不过真正解决金银币损耗的问题,还是到1787年,英国商人博尔顿(注)决定用自家的铜矿和蒸汽机铸造铜币,给自己的工人发工资……
……
———————————————
(注:1773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还处于人生低谷中。为了改良蒸汽机,他负债累累,而他的投资人便是这位名叫马修·博尔顿的伯明翰的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