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会临河镇有什么大活动,把人都招过去了?”颜辛函很纳闷。
苏婉茹也察觉了,平日里她都是三、四锅粥一起熬,才能勉强供应上。
今天熬好了三锅,却迟迟不见空锅送回来。
“小函,什么情况?铺子里的人怎么这么少?”苏婉茹出来找到颜辛函。
“确实不对劲。没事,娘,人不多你就边干边歇会儿。我出去打探打探。”
颜辛函走出自家铺子的街道,“临河镇的人不少呀,和平时没什么区别。”
走着走着,就听到有人吆喝。
“东三街新开的吃饱粥铺,七文钱吃到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颜辛函:好家伙,仿版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且和自家粥铺就差两条街。
没过多久,又听到了吆喝声,颜辛函本以为还是之前那家,仔细一听却不尽然。
“东四街的喝饱粥铺,六文钱吃到饱,又便宜又大碗。”
颜辛函:好家伙,这还不止一家,而且这两家是相邻的街道。
并且这家更便宜,明显在跟他们打价格战。
颜辛函嘴角浮起一抹弧度的笑,既然知道客户流失的原因,那她也就安心了。
至于担心,并没有太多。
别人没有营养液,没有AI。
粮食的成本和颜辛函比起来,起码要翻个两三倍。再加上人力成本。
6文钱一位,让人敞开了喝粥,能到手的利润非常微薄。
每位能挣一文钱就不错了。
就算每个客户只能挣一文钱,一天招待个一两千人,也有一二两银子的收入。也算说得过去。
但管饱和管饱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他们家的管饱,是轻易不会饿的那种。
别人家的就不好说了。
颜辛函并不是太担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能够撼动自家粥铺的地位。
东三街的“吃饱粥铺”内,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在焦虑的踱步。
此人名叫徐东。
徐东之前做了十几年的跑商,四处奔波,攒下了一笔钱。
如今不想再长期和老婆孩子两地分居,决定在临河镇做个靠谱的买卖。
他想找个投入成本不大,风险不高的买卖做,也不追求挣多少钱,只需养活一家老小便可。
原本想了很多主意,却都没敢真正落地,总是有太多担心。
直到五天前,他听说了颜辛函家开的管饱粥铺。
自己去吃了一次,尝试了一下。
然后又到处打听了打听大家的评价和感受。
没想到,不过开业两三天,管饱粥铺就在临河镇的工人阶层之中火了起来。
徐东认为,粥铺而已,只要会煮粥就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但“管饱”这个模式却非常新颖,之前没有人做过。
所以徐东当机立断,他得在这种模式大规模兴起之前,做最先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