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元年腊月十六,阴,无风,宜归家。
北京安定门外,一大早就聚集了无数的官、兵、百姓。
人们在值勤官员兵士的指挥下各站其位,静悄悄的等待着。
辰时初,鼓号齐鸣,旌旗蔽日。
一队队锦衣卫,京营兵马出了城门。
大明天子朱由校的御驾到了安定门外。
在众人三呼万岁叩拜之后,朱由校携张珊等上了临时搭建的金台。
“传朕旨意,所有旗帜降半尺。”
“陛下有旨,所有旗帜降半尺。”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
辰时一刻 ,随着一阵激昂的《凯歌》声传来 ,一队人马踏歌而至。
小小的朱由检,高举一面残破的日月开天旗行于队伍之前。
他的身后,是一架十六人的抬杠 ,
上面安放着一具黑红色的棺木。
熊廷弼、刘镇、王廷臣、张名世、尤世功、亿帮才、秦民屏、秦帮屏、童仲葵、王梦熊、冉跃龙、冉文光、茅元仪、孙钥、王华、郭鸣世,
他们十六人分布于棺木左右,抬着杠子。
陈策的大儿子,则是抱着陈策的灵牌行于棺木之前。
在棺木后面,则是三个军士一排,分别抱着马应龙、金炫、成德的灵位。
他们三个丧命于炸药、火海之中,连个骨灰也没能落下。
只好给他们每人刻了一个灵位,以求带着他们的魂魄归来。
他们灵位之后,则是一排排军士抱着一个个瓷坛。
坛子上写着一个个人名。
五人一排的队伍,延伸到了三里之外。
在他们后面,则是一位位伤残军士。
有少了眼的,没了手的,缺了腿的,身上被烧伤的。
一个个看上去凄凄惨惨,令人不忍目视。
“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抬驾落地,所有将士单膝跪地三呼万岁。
“勇士们,平身。
战王,你所执旗帜可有来历?”
“回大明天子陛下,此旗乃陈策将军最后一战,所执冲阵的旗帜。
陈将军就是执这面旗帜,一马当先冲破了建奴之箭阵,从而使我军取得大胜。”
“李纯阳,把此旗安置于功勋阁,以供军民瞻仰。”
“启奏陛下,臣幸不辱使命。
迎回五千七百七十七名大明英灵。
九百九十九名功勋将士代表。
接回三万五千六百名临退役军士。
臣交旨谢恩。”
“好,战王此行辛苦了,起身吧。
来人,赐旗。”
“陛下有旨,赐旗~。”
随着王承恩的宣喝,一名名锦衣卫走向了一个个瓷坛,
把一面面崭新的日月开天旗覆盖在瓷坛之上。
朱由校则是亲自把一面旗帜 ,盖于陈策的棺木之上。
“陛下,草民替家父谢过陛下隆恩。”
“平身吧,陈将军马革裹尸,得偿所愿。
他是大明的卫士,皇家的忠良。
大明和皇家,本就应该厚待于他。”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详兮。
魂兮归来!朕之勇士们!”
朱由校回到了金台上,一边念着招魂词,一边撒了三碗酒。
“来人,起得胜鼓,敲得胜锣,吹得胜号角。
迎接勇士入城!”
锣鼓震天而起,一百六十名教导队员来到了陈策的棺木前。
他们没有使用抬杠,八人一组徒手托起了那重重的棺木。
一路上各级官员要一里一贺胜,他们也将一里一换人。
两千教导队员则是手握上了刺刀的钢枪,排成四个方队在前面开道。
他们走路整齐划一,一对对、一列列过去犹如一人。
“啪啪”的脚步声干脆利落,振人心际。
“狼烟起 江山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