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供不应求那就扩大规模吧!
赵广清刚把十三头猪抓回来,买鸡蛋的人就堵到家里,出乎他的意料。
前世好像没怎么吃过鸡蛋。
自家老娘们懒,不养鸡就没有鸡蛋吃,当时也很少有人卖鸡蛋。
实在要买,就要去北居宅的火车站,火车站下边有一个小广场。
广场是地方供销社的辖区。
供销社有点像后来城里人的百货商店,卖衣服鞋帽和布匹,以及针头线脑的小物件,还女人用的雪花膏,厨房用具等。
有没有鸡蛋卖赵广清忘了。
但是,供销社门口经常有农民挎着柳条筐蹲在那里,跟做贼似的,有人过来问,就挎着筐跑到没人的墙拐角悄悄议价。
前几年没改革开放时是不能卖,时常有戴红袖标的人到这里抓。
如果是老实巴交的人,不是把鸡蛋筐踢翻了,就是没收。
但多数情况就是吓唬一下,把人撵跑完事。
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沟,大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相互之间不说沾亲带故,也都认识,只要上级部门不来检查,也没有人做得太过分。
所以,供销社门口就成了农民卖鸡鸭鱼肉的地方。
经济活跃后,广场就成了赶集的大市场。
每周一赶集,镇上的小商小贩开着三轮车聚集到这里,吃喝拉撒应有尽有。
赶集的人多得走不动,从火车站前小广场,延伸到乡村道路两边,摆出去一二里路远。
后期的赶集比过大年还热闹。
但在1981年,这里冷清得连个人影都没有。
偶尔看到有人卖东西,都是生活不下去的人家。
若不是家里掀不开锅,谁能拉下脸面蹲市场啊?
农村家家养鸡养猪,生产队分配粮食,菜自己种。
什么都是自给自足。
若是真想买东西,也得有钱啊。
农村人挣零花钱的方法非常单一,无非是把自家养的笨鸡蛋拿去卖了换钱。
在这两山夹一沟,与外界半封闭的地方,基本没有购买力。
唯一有购买力的,就是奋斗林场的林业工人。
他们工作轻松工资高,被当地人羡慕嫉妒恨。
俗称“林大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销售方式,那就是把自家产的鸡蛋运出去。
可以说什么时候都不缺聪明胆大的人。
农村有几个妇女经常攒够一两百个鸡蛋,就挎着装满鸡蛋的柳条筐,在筐上盖一件破衣服,坐火车去红星镇卖。
从奋斗沟通往外地的火车每天只有一趟对开的列车。
中午十一点半从这里路过,晚上九点半再返回来。
火车到站,女人们提着筐上车。
然后非常熟练的把筐往车厢门口的座位下一推,人就大摇大摆的蹿到另一节车厢呆着。
有的人跟车员熟悉,带点自家园子里 的菜贿赂一下,有的人在检票时钻进厕所里躲避查票。
往往是鸡蛋筐被列车长检查出来,问筐的主人,却没有一个人认领。
列车长就紧锁眉头,说这鸡蛋是违禁品,一旦查到是谁的,除了批评教育,还要罚款。
最后宣读铁路部门的规章制度,乘客们麻木的看着他,就像看戏一样。
列车长一番操作简直在对驴弹琴。
然后再去下一节车厢,又重复刚才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