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翰林院承袭唐制,与后来明清时期完全不同,一点都没有宰相培训班的意思,更像是一个杂学高人俱乐部。
所谓杂学,泛指儒家之外的所有学科。天文,放在这里正合适。
竞争对手突然出现,果然给司天监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努力工作,与翰林天文院一起,发现了海量的天文奇观,且,全是吉兆。
而那架坏掉的浑仪,很遗憾,还是坏的。
不过他们倒是造了不少仿制品。虽然都是简化版的,每架只能实现一小部分功能,但,可以靠数量取胜嘛!
至于这些仿制品准不准,有没有用?投资人赵恒最有发言权。你看,他后来不是都封禅泰山了嘛!这可是“虽不空前,但却绝后”的壮举。
一同“绝后”的,还有赵恒本人。
反倒是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一直延续至今。竞争机制也还在,时常能听到他们又为了某件事而吵架。不过,外人还是听不懂,只能当热闹看。
大宋有钱,冗官那么多,也不在乎这仨瓜俩枣的,养着吧!
如果王大卫出手,曹七想,甚至都不用他亲自出手,只需将他的学说抛出去,那两伙儿只会故弄玄虚的蠢货就可以统统滚蛋啦!
浑仪,也不用修了。按照王大卫的模型另做一个更好。
但是,不行啊!阻力太大了。
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曹七并没放在眼里,她担心的是赵顼。
因为,王大卫的学说里,没有神。
充其量,太阳就是个笑眯眯的小老头儿,木星则是个丢三落四的小胖子。这大概是他们川越国为了培养小孩儿对天文学的兴趣而故意添加的拟人化设计。而他那学说的核心,是绝对没有神的。
没有神,又何来“君权神授”?赵顼必将化身成他的高祖,来一波大清洗。
那,朝臣呢?很可惜,也会阻止的。因为,王大卫的学说里同样没有“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的发明者叫董仲舒,就是那个跟汉武帝刘彻一起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刘彻用了他的学问,却始终将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一生未得重用,原因就是“天人感应”。这是董仲舒发明出来约束皇权的。
或许,董仲舒自己也明白,他的学说一旦成为官学,皇权必定暴涨,所以,他提前准备了这个后手。
然而,极度自信的刘彻最终却采纳了“天人感应”学说,并反手用在了宰相的身上。汉武一朝,共十三位宰相,善终者,甚少。
只不过,让刘彻没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却没有他那般强悍,后世王朝的皇帝们也大多难以幸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终究还是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成为群臣抗衡君主最为有效的利器。他们,肯定舍不得丢弃的。
好在王大卫并没有推广的意思,用他的话说:“费那劲干吗?咱们知道是咋回事儿不就行了。历法差几天又能如何?我又不种地,你也不种吧!中秋在乎的是月饼什么馅儿,我喜欢蛋黄和乳酪的,谁管月亮圆不圆啊?吃粽子那天,连月亮都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