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凌晨2:00,十八家子】
架设在高处的探照灯,反复照射着日军防线前沿的铁棘阵。凡是光照所及之地,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楚。当然,灯光不至的位置,相对的也会更黑更暗。
杨、阎二人舍弃了他们无线电,排成纵队悄无声息的在干水渠里爬行着。水渠上方,日军的探照灯一次又一次光顾,频率不可谓不高。但可惜每次光顾都形同虚设,只因为他们的灯光并没能照进水渠里面。
仰仗着探照灯的辅助,日军以为己方的戒备十分严密。然而实际却是因为检查工作不到位,致使其警戒线存在盲点。这不仅给予了对手可乘之机,还令己方官兵心生麻痹,失败的隐患便是这样埋下的。
杨、阎二人利用着日军的警戒盲区和麻痹心理,不声不响的摸到了他们的防线外围。突然,杨靖宇停下了,他踹了踹身后的阎鸣虎示意他“停下并掩护”。然后,他把狙击枪背在身后,开始徒手排除挡在面前的地雷。
排雷是一项精细活,在没有良好的可视条件下,眼睛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整个排雷工作,杨靖宇只能凭借手感来完成。
正常情况下,排雷的过程无非是那么几步。首先探测到地雷,然后清除掉覆盖上面的泥土,接着拆除地雷引信,最后从土中取走没有伤害性的地雷。
然而,杨靖宇遇到的雷场情况却十分简单,日军的地雷埋设过于潦草,以至于都无需太过上心。既没有绊锁地雷,也没有制式的压发雷、松发雷,更没有防拆的诡雷。整个雷场所谓的地雷,全是清一色的日制手榴弹,拔掉保险销埋入土中只留出保险帽而已。像这种地雷,即便士兵踩中,也要等抬脚4秒之后才能爆炸,相较于正常地雷可以说毫无威胁。
杨靖宇把一枚地雷原封不动的挖出来,将之递给阎鸣虎。
接到地雷,阎鸣虎仔细摸了一圈,而后随手把它插进身旁的土中,拍了一下杨靖宇示意“可能有诈,保持警惕。”
……
随着排雷工作的继续进行,阎鸣虎的预测果然灵验了,杨靖宇发现了一颗比较棘手的地雷。这枚地雷,上面是一颗手榴弹,下面却是一颗已经启动的制式松发式地雷。只要把上面的手榴弹拿开,下面的地雷就会立刻爆炸。
不过,这种程度的棘手根本难不倒杨靖宇。他直接把上方手榴弹的引信拆掉,然后在下方地雷的底部挖出前后贯通的洞,接着找来一根结实的绳子从地雷下方穿过把手榴弹和地雷保持原样捆在一起并扎紧,最后把绑扎好的地雷放到一边。
——
与此同时,留守原地的105班。因为深知侦查B组只身潜入敌营所面临的风险,所以为了提供协助,对种种方案的可行性展开了激烈辩论。
耿庆年非常坚定的说:“这样下去不行,我们应该到村庄的另一边,造个大动静!让日军那边闹腾起来,以掩护侦查B组的潜入行动。”
副班长反驳道:“班长,咱们只有4个人!既造不出多大动静,也吸引不了多少日军。而且,这样干反而会打草惊蛇,让日军警惕起来。”
“可是,现在这么安静,侦查B组只要出一点动静就会被发现。你能保证他们一丁点动静都不会有吗?”
一名士兵深思熟虑过后,肯定道:“我同意班长的看法,不管多么小心,都一定会有动静的。如果等到他们发出动静被日军发现,那一切都晚了,不如现在就制造动静把水搅浑,多少能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掩护作用。”
副班长非常坚定的说:“侦查B组只是让我们留守,没要求我们提供掩护。我们擅自行动,说不准会好心办坏事。况且,深更半夜的,日军那边也会很疲倦,冒然行动惊动了他们未必是好事。”
就在这时,伴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赵子龙沿着水渠找到了留守的105班。双方在确认了各自的身份后,立即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赵子龙很疑惑的说:“这有什么可讨论的?既然是命令,那就应该坚定的执行它!”
耿庆年问道:“可是,如果命令本身存在缺陷,是不是应该临机处置一下?”
赵子龙指正道:“临机处置的前提,是要有临机处置的空间!要么事先得到上级的准许,不然就动手的同时跟上级报备。如果做不到这两样,那就只有坚守原有命令。”他警告道:“计划这东西,虽说一旦实施起来就会变成废纸。但是,任何偏离原有计划的临机处置,那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需要更上一级进行重新调配!若不加以重视,你立功了倒好说,闯祸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