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天气很是凉爽,山间的枝丫个个头上顶着苞芽,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牛车发出吱吱呀呀的曲调,众人最开始还有些拘谨,没一会儿就聊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就熟悉了,其中以王婆婆最甚,她年龄最大,阅历多,待人又和气,不一会儿就和众人打成了一片,李悠悠跟在她身边,也混了个脸熟。
李悠悠对这些人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有去镇上买粮油的,想扯布的,给孩子买零嘴的,王婆婆是要去看镇上做工的儿子李大壮,那两个壮汉,一个是饭店的伙计叫吴文,一个是粮店的长工陈江。
这个年代,能在镇上有一份工作是件很体面的事,毕竟大家都是地里刨食的,一年四季就是侍弄田地,顶天了也就是图个温饱,有了镇上的工作就相当于有了份额外的收入,谁不羡慕?
自然,陈江虽然姿态摆得很高,大家对他也还是很恭维,这个年代谁家不买粮?
大家说说笑笑间,时间过得就很快,大家很快就来到了镇上。
说是镇上,其实也不是多么富裕繁华,但是人流明显多了起来,大街上大大小小的摊位,来来往往的人群,时不时传来的叫卖声......
李悠悠没有和王婆婆一起走,她记住了大概路线就自己行动了,她有自己的小秘密不能让人发现,而且她也不是来花钱的,得想办法挣钱,她现在就相当于守着宝库,得想办法把这宝库不惹眼的变现。
她陆陆续续转了几家店面,了解市场,又结合自己打听到的信息很快就有了决断。
她先是花了两文钱买了个大竹背篓,又在没人的角落里往背篓里放了二十斤大米,二十斤白面,背着粮食去了粮店。
这个年代的粮店,不光卖粮也从百姓手中收粮,李悠悠的米面一看就是比较优质的,米是五文钱一斤,面比较精贵,七文钱一斤,老板看到这质良,直接给了李悠悠二两零五十文。
李悠悠可没觉得这个数字不好,古代还没这个意识呢,对于小老百姓说,这可是笔不小的财富呢!
手中有余钱,心里不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