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刘裕属于大器晚成,北边的拓跋嗣又是个短命,或许老天故意安排,让俩人前后脚蹬腿,但事实就是这样。于是轰轰烈烈的南北朝开局就落在这两个年轻人肩上,遗憾的是,跟北朝比起来,南朝开局就有点复杂,刘裕不但留的遗产有点寒酸,而且还让大儿子刘义符搞个过渡,才在刘义隆手里进入正轨。
刘裕的遗产主要寒酸在两个方面:一是没给儿子留下几个人才;二是没留下一个主导的治国思想。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是因为思想的传承比较牛,而刘裕身边既没王猛,也没诸葛亮,没人帮他选这个“牛”。
春秋时期出了个百家争鸣,之后各种思想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大秦帝国率先尝试法家思想,结果很惨。商鞅变法,把命丢了,秦始皇用法家治国,把国丢了。这都是教训,证明纯法家治国不合适,太严酷。
汉朝初期开始尝试道家思想,效果挺好,出现了文景之治。可道家治国有个弱点,自由度太大,容易内乱。前朝的齐国,皇位就被田氏抢了。汉景帝时期,也出现了“七国之乱”。后世的唐朝,那么强盛的“贞观之治”,武则天都能给他把姓改了。可见,纯道家思想治国也不太合适。
汉武帝手里,开始尝试儒、法并用,效果挺好,对外把匈奴收拾废了,对内把藩王也整残了,可就是有点烧钱,口袋折腾空了。从上到下都囊中羞涩,于是穷则思变,要么盯着钱,要么盯着权,可这儒、法都是紧箍咒,把致富的路给堵了,那就只有盯着权力。所以,汉武帝之后的朝廷越来越乱。
到了东汉,尝试儒家治国。后世的宋朝也侧重儒家治国,历史证明,儒家太好面子,表面看挺和气,但骨子里容易长寄生虫。
等到晋朝,又尝试儒、道并用,可这两种思想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吵架,根本不是一路。这两种思想搅和在一起,导致两晋乱了一百多年。
说起儒、道吵架,纯属一场误会闹的。儒家鼻祖孔子曾三次向道家鼻祖老子问学,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诚心解惑,多好的事。可后来儒家扩张太快,一群弟子为了给儒家争个盟主之位,就想把祖师爷求学这事给扭转了,不然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徒子徒孙就去找道家吵架,最有名的就是“一毛不拔”。吵到最后才发现,谁当盟主自个说了也不算,得皇帝说了算,这场风波才慢慢降温。
谁知道碰上个司马炎,正宗的老好人,谁也不得罪,两种思想并用,这就有点乱了。比如大臣上奏:“皇上,这件事该怎么办?” 皇上说:“你自己做主。” 这是道家思想,可随后皇上又补充一句:“前提是得听话。” 这是儒家思想。于是大臣懵了,听话就没法自己做主,自己做主就没法听话,可皇上发了话,事还得干。于是一边干活一边烧香,还一边念咒语:“皇上看不见,皇上看不见!” 就这样糊弄了上百年,具体啥效果,看两晋历史就知道。
到刘裕这里,换个花样,打破旧世界,改造新世界。旧世界算是打破了,可新世界还没来得急改造,刘裕就挂了。临走也没留个话,具体咋改造,刘裕没说,留给儿子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