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心思各异。
信国公曹彬闻言蹙紧了眉,旋即轻咳一声,出了队:“皇上,太子如此年幼,参与朝政会不会太过儿戏?”
萧启睨向他:“太子是储君,该当早些学习处理政事,信国公觉得有何不妥吗?”
曹彬噎住。
萧启不再理他,又说:“朕还有一事要说,前几日太子出了趟宫,见永国公家有刁奴仗着自己的主子是皇亲国戚,狗仗人势,恃势凌人,太子便令人掌烂了那刁奴的嘴巴,朕以为,打得好!”
都察院右都御史康大人,闻言不由握紧了手中的奏折。
他手中的奏折,正是他写了改,改了写,熬了两个晚上,才完成的弹劾沈进和王升的奏章。
原本想以沈家小孩打人为由,攻讦沈进和王升,可没想到皇帝今日竟将太子打人的事说了出来,还说太子打得好。
那他这折子还要不要上奏?
皇上刚说了太子打得好,他便说人沈家小孩打得不好,用词还极为尖刻锋利,这不是打皇上和太子的脸呢吗?
康大人面露迟疑之色,眼神不自觉瞥向前排陈储的后脑勺。
可陈储低垂着头,纹丝不动,半点回应也没给他。
他心中不由有些着急。
这‘死’他到底还要不要找?
‘勋戚班’里不少人,听到萧启的话也不由低垂下了头。
纷纷思索着皇上突然说这话是个什么意思。
毕竟他们中有不少人也沾着皇亲国戚的身份,难免要多心皇上这话是不是在隐射什么,是不是意在敲打他们。
文官班子里也有两个人缩起了脖子。
一位是光禄寺卿严文裕,他正是严思宁的爹,另一位是工部郎中严士审,他正是严思宁的二哥。
皇上虽没提及严思宁,但他们身为严思宁的父兄,自然知道沈清和太子打了严思宁身边下人的事。
三日前晚上严思宁便来找过他们,想让他们帮忙报复沈清。
可他们得知太子也动手打了严思宁的人,压根不敢多生事端,已经劝严思宁先忍忍了。
只是不知为何,此事竟在朝中传了开。
今日皇上说起这事,且骂永国公府的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两人这会儿是被吓得不轻,生怕皇上要责难他们。
萧启扫了满朝文武一眼,心中冷笑,接着说:“朕今日还要奖赏个人。”
说着他看向‘勋戚班’里的沈进:“忠毅伯。”
沈进微怔,旋即手持象牙笏出列:“臣在。”
萧启两手交握,声音浑厚:“你家的小丫头不错,不畏权势,凌霜傲雪,敢于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不像有些人,只会阿谀奉承上级,连纠察人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朕要赏她。”
说着他微微偏头:“春喜。”
张春喜领着两个小太监上前。
那两个小太监抬着个匾额。
萧启揭开匾额上的黄缎盖,笑道:“朕亲笔题的字,浩、然、正、气!怎么样?忠毅伯,这块匾额,朕就赏给你妹妹了。”
沈进眨了眨眼,连忙跪下:“微臣拜谢陛下隆恩。”
右都御史康大人看了眼两个太监手里,那题着‘浩然正气’四个大金字的匾额,想了想,将奏章藏在了衣袖中。
算了,他还是别找死了。
萧启赐完匾,见无人找茬,心中暗笑,又登上御座,开始正式早朝了。
近一年来的政务繁多,一来皇帝处死了一大批郭党官员,很多地方都调了新官,这新官接手事务总归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
二来北方两年旱灾,又有不少地方遭受祸乱,招抚流民复业的事情,也有一些地方进展不尽人意。
三来最近工部、兵部忙得很,建新都、疏通运河、修缮加固长城,操练军马,造兵器装备,造火器弹药,造战船,一切都在为了将来的战事而做准备。
再有马上要乡试了,这乡试可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事情,且是官员们培养新鲜人脉的好时机,一些位置合适担当主考副考的官员,皆在蠢蠢欲动。
这么多事情加一块,那导致早朝要上奏的折子多得不行。
鸿胪寺的官员们引导着朝臣至御前跪下奏事,这奏事得大声朗读奏章,有些不会说官话的,或说得不好听的,还需要鸿胪寺的官员代读奏疏。
萧启直接把王升和陈储召到御前,有他能决定的就自己决定,不能自己决定的,就询问两位阁臣的意见,当然陈储通常不发表意见,把机会让给王升。
萧恒就一直立在一旁安静听着。
等所有奏章过完一遍,已经一个半时辰过去了。
到了这会儿,武官班子还好,文官班子已经有些人快站不住了。
直到见再无人上奏,鸣赞官又唱:“奏事毕!退朝!”
接着鸣鞭驾兴,圣驾先退,群臣随后,准备回各属衙门莅事。
沈进从两个小太监手中接过匾额,拿在怀中抱着,往宫外走去。
信国公曹彬和二皇子端王萧广,拧眉看着沈进,正想上前找麻烦,却见‘女杀神’郑挽澜走到沈进身边去了,两人不由又顿下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