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城外,已经好几天没有战事了。
周瑜走了之后,孙策就收兵停止了攻城,然后,分兵在四道城门外立下营寨,提防陶应突围。
按周瑜和孙策的计划,只要吴郡许贡的人马到了,便可用优势兵力将芜湖城围死,围到城内粮草用尽,其城自破。
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陶应,必会殒命于此!
所以,孙策现在心里想的已经不再是强攻坚城徒耗兵力,而是严防陶应走脱,到处流窜。
不过,似乎陶应并不想让孙策如愿。
这天一早,陶应便将全部的兵力开出了城外,于东城门之外列阵,摆出了一副要突围离开的样子。
而孙策为防止陶应逃跑,也赶紧将其它城门外的军队全部聚于东城门外的旷野,与陶应对峙,严阵以待。
一场决战,就此展开!
陶应摆的是规规矩矩的四个方阵。这是因为军队的来源复杂,有的来自袁术、有的来自水寇、有的是在历阳新招之兵。
来源多样,配合训练不足。
根本就不可能摆出复杂的、有特色的军阵,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便是最简单的五个方阵。
周泰为前军,何曼左翼,蒋钦为右翼,陶虎和陶温为后军。
陶应自统中军,
前军三千人马,左、右两翼各有四千人马,后军两千人马,中军七千。比较特别的是两千骑兵的安排。
其中一千骑兵是典韦和许褚的亲卫营,随陶应居于中军。
另外一千丹阳骑兵,则被陶应放在后军,由陶虎统领。也因为这个原因,后军才出现了两员主将:陶温统一千步兵;陶虎统一千骑兵。
孙策也一样,摆的也是五个方阵。
数天攻城,孙策强征的青壮死了五千余人,现有兵力为三万人。这三万人,也来源复杂并且缺乏配合训练,只能选择简单的方阵。
比较起来,孙策的方阵要比陶应的方阵厚重很多。
韩当领三千人马为前军,潘璋领五千人马居左,黄盖领五千人马居右,朱治领三千为后军。孙策亲领一万四千为中军。
陶应的中军和前军加起来只有一万人。
而孙策却在中军和前军共安排了一万七千人!
其意图,便是直捣陶应的中军,中军被摧垮,则全军溃败。这种阵战,对人数优势的一方是极为有利的。
通常兵力占优的一方,是比较喜欢列阵而战的。
所以,孙策认为这一战对自己极为有利。
最先发动了进攻的是韩当的前军。
韩当的前军共有三千人马,这三千人马都是随韩当南征北成、训练有素的老兵,队列非常整齐。
陶应站在中军的高高的望楼之上,俯瞰着整个战场,身边站着郭嘉,身后站着典韦和许褚。
望楼之上各种形状的彩旗飘扬,另有几名传令亲兵侍立一旁。
这是列阵而战的指挥中心。
“前军周泰迎战!”
陶应冷冷地下令道。随着陶应一声令下,有亲兵开始吹响号角,另有亲兵取下代表前红色三角旗帜挥舞数下后举向天空。
吹号角,这是提醒阵中将士有新的军令,让他们注意旗帜的变化。
而旗帜方面,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旗帜代表不同的军队单位;不同的挥舞方式和指示方向代表着不同的旗语。
可能有人觉得“旗语”很晚才出现,这是错误的。
咱们的祖先都是充满智慧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用“旗语”指挥阵战和水师作战了,比西方国家使用“旗语”提前了几千年。
旗帜笔直指向天空,是让周泰自由发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周泰见状,先是让盾兵上前护着弓兵向敌军抛射箭矢,几轮箭矢抛出,给韩当的军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但是,这并不能阻止韩当的进攻。两支军队很快就短兵相接杀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