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到农历五月底。
在内陆地,早就过了耕种的季节。
但是,在娄县,由于靠近大海,气候比较温暖,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会更长一些,这里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的,此时耕种,仍不算晚。
于是,陶应又回到娄县靠海较近一些的也方,开始试种水稻。
决定先在娄县弄一块实验地,让大家看效果,然后,等明年再推广。
就开了五亩地而已。
使用后世的精耕细作的方法来种地。也不用陶应自己一直守着,这时代当兵的都会种地,将新的种植方法教给几个亲兵,让他们去折腾。
具体来说,就是:
汉代的种植流程:浅耕……播种……插秧……除草……收割
后世的流程:深耕……施肥……浸田……再耕……温室育种至发芽……播种……插秧……除草……放干水烤田……放入水……施肥……收割。
每一个环节细细讲给亲兵们听。
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整这五亩地。
陶应有把握,至少亩产比汉代要番一番,达到226斤/亩以上。
……
在忙完这些再回到秣陵时,已经是农历六月份了。
寒鸦司的人送来了刘备在荆州混得风生水起的消息。陶应现在也没有什么好的为法去遏制他的发展。
只能吩咐寒鸦司在荆州抓紧时间进行渗透,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现阶段,自己主要还是积蓄势力,以备接下来的大战。
除此之外,就是邓展给陶应带来了两个人,
这两人,也都是陶谦的生前好友,一个是管宁,一个是王烈。这两人如原本历史一样,在辽东避祸。
当初,当陶应开始修建秣陵书院时,曾经提到过这两人,并让寒鸦司帮忙寻找。
后来,同样曾经避祸辽东的太史慈得知此事,便找到邓展,向邓展提供了管宁等人的住址,并且给管宁和王烈写了一封信,向他们说明了江东的一些情况,希望他们能够来江东看看。
管宁是青州北海郡人,与太史慈的东莱郡相邻,也算是老乡。而且,管宁刚刚到辽东时,曾经得到过太史慈的帮助,两人私交甚好。
听到太史慈说起陶应的事迹和江东的三郡的情况,便想着过来看看。于是,便随江寒鸦司的人来了江东。
当时,刚好陶应去了海岛制水车,以及在娄县用新式方法试种水稻。所以,就没有见到陶应。但是,也刚好是给了管宁等人了解江东的情况。
两人在各地考查了半个月之后,对江东的情况大为震惊,觉得从来不会有一个当政者能如此善待百姓。
于是,当陶应回到秣陵之后,两人就联袂而来求见陶应。
陶应亲自到大门外迎接。
因为这两人是陶谦生前好友,便尊称二人为世叔。
双方来到书房之后,管宁便对陶应道:“老夫在江东半月,感慨良多。闻将军新建秣陵书院,尚缺祭酒一职,今与彦方(王烈字彦方)特来求之。”
这是送货上门,毛遂自荐了。
陶应求之不得,欣然答应以管宁和王烈为秣陵书院正副祭酒,并同时担任安东将军府的正副学官从事之职。
等于是将整个江东的教育都交给了这两人负责。
随后,便让管宁高薪聘请各科教师。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工匠学、医学、兵学、商学等等。
并且,又批下大量钱财,大量兴建亭学、乡学、县学等等。
兴邦师为尊,
施政教为先。
有了管宁和王烈的加入,刚好补足了陶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这块短板。
从此,陶应计划中的人才培养,开始走上正轨,为江东的今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