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早不宜迟。”
周瑜笑了笑,又道:“宜缓不宜急。”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备皱了皱眉头。
有些不太喜欢周瑜的这种说话总是绕弯的方式。但是脸上却并没有让人看出有什么不满,只是一脸疑惑的表情。
这个虽然爱哭,但城府极深。
周瑜见刘备不太明白,又接着解释道:“此时,虽然已是春天,但是,风向大部分时间还是由西向东,这对吾军水战有利。用不了多久,风向就会改变为由东南吹向西北,利于江东而不利于吾军。所以说,开战时间是越早越越好,也就是我说的……宜早不宜迟。”
“那么……宜缓而不宜急呢?”刘备问道。
“跟柴桑的守军多少有关。”
周瑜摇了摇头道:“此时柴桑共有守军三万五千佘人,以其舰船之利,士卒之精,吾军并无胜算。
但是,陶浪子穷兵黩武,多处用兵,现在的兵力相当吃紧。之前也是看到咱们荆州内乱,才亲率两万人马来到柴桑,想要“趁火打劫”。
而后来,又由于蔡瑁突然出手杀黄祖而夺江夏,荆州内乱快速平定,使得陶应错过了趁火打劫的机会。因此,只要咱们不要做出进攻柴桑的样子,陶应就会再将主要兵力调去豫徐战场。
等到陶应的主力调走之后,咱们才可以在内应的帮助下快速夺取柴桑,并一举拿下豫章。
所以,咱们不宜太急,得等到陶应的主力离开柴桑才可用兵。而在此之前,务必不可调动军队,以防陶应生出警惕之心。这就是属下刚才所说的宜缓不宜急。”
刘备听完,大感佩服。
周瑜歇了口气,又总结道:“属下所说的“宜早不宜迟”,指的是要抓紧时间,把握战机;而所说的“宜缓不宜急”,则指是……谋定而后动。”
稳如老狗!!
这就是现在的周瑜。
廖立等人闻言,尽皆心服口服。
……
如此又过了三天。
第四天上午,正当刘备与周瑜、廖立等人议事之时,别驾从了伊籍走了进来,对刘备施了一礼道:“禀报主公,江夏守将魏延,托人送来密信一封。”
说罢,便将一根铜管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铜管,检查了一下蜡封。见蜡封完好无损,才拿出小刀将蜡封启开,从里面抽出一块绢布来。
展开绢布一看,但见上面就写着一句话:“陶浪子已离开,柴桑守军一万五千人。”
下方的落款处,用毛笔勾勒着一个胡瓜的图案。
胡瓜,亦称黄瓜。
也就是……你们经常吃的,她们经常用的,经常是她们用了再给你们吃的那种又长又粗……黄瓜。
黄瓜和茄子一样,都是在西汉时传入我国。刚开始时被称为胡瓜,过了两百多年到东汉末年,正式的名称依旧叫做胡瓜,但是,因为颜色是青黄色,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把它叫做黄瓜了。
与之前那封信上的茄子图案代表蒯越一样,这个黄瓜的图案,代表的则是张允。
这是张允专属的暗号!
刘备见信大喜,拍案而起道:“良机难得,夺取江东门户,就在此时!”
说罢,就将来信递给周瑜和廖立等人观看,廖立看完,也是觉得这是夺取柴桑的绝佳机会。
不料,周瑜看了张允的来信之后,依旧眉头紧皱。
沉思良久,对刘备道:“此事……仍旧需要万分警惕。为了稳妥其见,属下建议还是再等十几天。等到确认了陶应的去向之后,方可出兵。”
也就是前几天所说的宜缓不宜急……戒骄戒躁、谋定而后动。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鞋!
由于在陶应和郭嘉手上吃了不少的亏,现在只要对上陶应和郭嘉,周瑜就有些心存余悸,所以就变得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