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与吕玲绮调笑了一番后,又拿起那根长“竹筒”四处张望起来。
这个竹筒,可不简单。
这是“江东三呆”刚刚弄出来的望远镜。当然,其中的光学原理是陶应传授给他的呆子哥哥陶商的。
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后世的初中生应该都会做。
不会做的话,很有可能上的是假中学。
还有一种可能是物理老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老是找看守大门的保安帮忙代课。
就两镜片:
一个凹透镜。
一个凸透镜。
凸透镜在前做物镜,凹透镜在后做目镜。两个镜片之间隔一段距离,这个望远镜就算是做成功了。
就是这么简单。
完了,有人竟然说……不知道两个镜片间的距离有多长?!
兄弟,你不会试吗?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被扼杀了。难怪人家说我们学物理的方向和方法全部都是错误的。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
前面的物镜固定不动,后面的目镜前后移动。距离由短到长、由长到短,你就可以看到相应的放大倍数的图像。
调到你认为合适的地方停下来,就成了你想要的望远镜了。
……
原理很简单,关键是镜片的材料。
以及镜片的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
古代有来自西域的玻璃,叫琉璃,含杂质不透明,不适合作透镜。
得用水晶。
关于水晶的打磨和抛光工艺,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相当成熟了。从战国时期的王侯古墓里挖出来的水晶杯和水晶玉佩,其光滑和规整程度,堪比后世的玻璃制品。
陶应从那些抄家世家所得的金玉珠宝中,找到了不少水晶玉佩,又找了些工匠来打磨。在搞坏了几十个水晶玉佩之后,终于打磨好了一个凹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然后,再用绢布和丝绸来抛光。
轻轻地摩,细细地擦。
费了很长时间。
终于磨得光洁如同后世的玻璃。
然后,对好焦距,找一大一小两个竹筒,一个竹筒套一个镜片。再将小竹筒塞进大竹筒中,这个望远镜就做好了。
当然,竹筒的内外表面,也都要精致打磨,除粉尘除碎屑,以免影响透视。
做好之后,“江东三呆”的老大陶商,就将这个东西送给了陶应。陶应也没有声张,让他们严守机密,并安排人再多做几个出来。
然后,在这次带吕玲绮出来散心时,就顺便带着了这个望远镜过来。
……
左看看,右看看。
右看看,左看看。
前看看,后看看。
后看看,前看看。
突然,陶浪子的望远镜不再移动,定定指着一个地方,脸上的表情相当精彩,嘴角流出了长长的哈拉子!
这是什么情况?
莫非是有妖怪!
没错,就是有妖怪,至少陶应是这么认为的。陶应……先是在一处湖弯处的岸边,看到了一处很大的庄园。
庄园的宅子外面,站了不少的丫环仆妇,似乎是在那里值守,不让外人靠近那块地方。
再仔细调整焦距看过去,发现在湖弯处的浅水中,竟然有两名女子在洗澡。其中一人是正对着陶应的望远镜,而另一人,则是背对着这边。
先看那正对着这边的女子。
其身材相貌,堪称人间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