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搬迁治所,这种搬迁治所,其实比曹操将帝都从许昌迁到长安的事情还多。
现在的秣陵,远比许昌繁华。
而郯城的基础建设,又远远比不上长安。
各级行政衙门的府邸需要购买或重建,文武官员的家宅需要购买重建,一时之间,郯城城内房价飞涨,拆迁费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吃喝嫖赌,又带动另一部分富了起来。
……
接下来就开始秣陵到郯城的搬迁。
治所搬过来,官员搬过来,家眷搬过来。都是用海船运到连云港。
再从连云港运到郯城。
海船往来穿梭,使得连云港也变得非常繁华起来。陶应趁机让人扩建码头,计划将这里建成以后的一个重要的出海口。
同样需要搬过来的还有秣陵书院。
秣陵书院还是会保留在秣陵,但那里的老师、学生、书籍等等,全部搬到徐州郯城,在郯城新建一座……徐州书院。
“江东三呆”也搬到徐州。
从此更名为“徐州三呆”。
陶应这样做,也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各种发明创造的推动、推广和管理。
最高学府设在治所附近,陶应也就可以在有空的时间过去转转,给他们讲讲课,传授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给他们一些指导。
除此之外,江东还是有些太偏,徐州的位置,更利于吸引天下的英才前来书院就读。这些人才培养出来,便是陶应以后治理天下的本钱。
……
除了迁都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也是迫在眉睫。
那就是……地方官吏的挑选和使用。
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地盘,需要很多的官吏去治理。那些地方原来也是有官吏的。如果是曹操攻破袁绍的地盘,地方上的官吏几乎是不用换。
那些出身世家士族的官吏,只是换个主人而已。
但陶应却不同,陶应的很多政策都伤害到了世家士族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大力办学,让平民子弟上学的政策,简直就是刨了世家士族们的祖坟!
他们迫于陶应强大的兵势不敢反抗。
但他们可以拒绝做官。
很多地方在被陶应的军队占领之后,那些官员们就在家族族长、族老们的号召下挂印而去。甚至很多的世家士族,都迁去了曹操或袁绍的地盘。
好在还有秣陵书院、吴郡书院、会稽书院、豫章书院等建校比较久的书院。
很多书院的学生,一毕业便被派到了地方担任基层官员。
而这一次,因为紧急需要,陶应更是下令秣陵书院的学生提前一个学期毕业,以填补地方官员的巨大缺口。
……
最先搬来郯城的是大乔、小乔的父亲乔遇。
乔遇成了两个公子……陶邦和陶治的外公,整天笑得合不笼嘴。来到郯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见他的两个外孙。
见了外孙之后就是见女婿。
见到女婿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捐献:
“主公,这次下官为主公带来了棉衣三千件,棉裤三千条,棉被五百条,棉靴一千双,棉帽两千顶,棉手套五千双……”
全是棉花的。
之前陶应游太湖游到蠡园,收了大、小二乔,也知道了会稽有少量种植棉花的事,便让当时的会稽太守大力推广种植棉花,以高价包产包销。
而乔遇就是最主要的承销商之一。
如今两年过去,棉花的种植规模也迅速扩大,可以用于小批量制做军队保暖服装了。乔家因靠着陶应而巨富,这第一批保暖军用品,乔遇便直接白送给了陶应。
陶应很高兴,决定今晚多陪陪他的两个女儿。
不过,陶应最关心的却是另一回事。
“现在山越有没有大量种植棉花?”
陶应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