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的【王道】光环都不太能影响到宗泽,吕好问评价宗泽的学问,已达返璞归真境界,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悟社会自然的真正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的人,大宋有吗?
大概是没有的,或者说,就是有,没有被发现也没什么用。
就像有人说的,中国的农民一辈子到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和贝多芬一样的绝对音感~
世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会被发现的,也不是说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的。
所以才有知遇之恩,以命相报的说法。
“陛下说,让你我二人领兵,你怎么看?”结束宴席的路上,王彦问王禀。
“人尽其用,我二人于领兵上有几分心得,安排领兵,是应有之意。”王禀道。
“领兵的都是陛下心腹,我等这般新降之人,也能领兵的?”王彦道,“哦,也是,王禀兄弟不是新降,想来早已暗通款曲了。”
都姓王,都是一家人,还同病相怜,结果这话说的是一句比一句难听,只能说王彦这个人,实际上是个不太会聊天的。
王禀皱眉,想骂人,想了想,又止住了,算了,不与他一般计较。
王禀不说话,沉默着走了一阵,王彦叉手一礼,歉然道:“刚是我言辞不当,恕罪则个。”
王禀也不再沉默,连道无妨。
说到底,两人天生的盟友,便是性格彼此有些不妥当,也不能弄的太僵硬的。
“若说我在齐国,嗯,那时候是梁山,却是见识了许多不曾见过的,不曾见过的世界。”
王禀轻声的说,王彦也便沉默的听,只是都放缓了脚步。
“陛下是个很不一样的人,不禁言辞,和赵官家不罪言官有些不一样,他是真的不在意。”
“那时候,我跟陛下白龙鱼服,吃路边摊,便听到人说陛下败家子,荒山野岭没事栽树种草,不是闲的有毛病?”
“这不仅是指斥乘舆了,还非议国政,结果呢,陛下不曾动怒,一点都没有,笑得,笑得跟二傻子似的~”
“慎言!”王彦皱眉道,却是不由得看了看四周,“锦衣卫遍布天下,非同一般。”
“锦衣卫不一样的,他们只汇报,不执法的。”王禀摇摇头,
王禀心中明白,自己眼中的锦衣卫和大宋传的锦衣卫,完全就是两个故事,想了想,王禀说了个故事。
“锦衣卫倒是也不能说不执法,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做的一些事情,我们不太理解罢了。”
“哦,此话何解?”
“去岁我去河北办事,我曾经在路边河沟遇到一个死婴,一看就是不足月的死婴,早产或者其他原因,草草掩埋,遗弃在路边,在大宋司空见惯的事情。”
王彦漠然点头,活了那么久,这种事却是见了不少的。
“但是在齐国不行,在锦衣卫眼中不行。”
“有尸体,就要立案,就要破案。”王禀肃然道。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不认同别人做的一些看上去不太聪明的做法,比如打假资本什么的,但是我们要尊重,因为他们做的是真正正确的事情。
“我便看着他们逐家逐户去问,谁家有要临盆的妇人?如今情况如何等等。看着他们找到那户人家,问妇人婴儿出生之时死的,还是出生后遗弃死的?检查孕妇是否有外伤?对了,死婴和弃婴不一样的,齐国立法,不许弃婴,若是不能养,可以送福利院,他们问了许多看似无用的废话,问的一丝不苟。”
“若是每个死人都问,锦衣卫忙的过来?”王彦皱眉道。
“齐国死人是大事,一般死人,锦衣卫不插手的,由镇长、村正、衙役三方复验,是否病死?是否老人?是否有亲眷未通知?多方核验无误,人死销户,延迟销户的,便追责镇长,轻则罚俸,若是有知情不报,死因不明的,最低便是去职。”王禀解释道。
“家务事呢?”王彦眉头皱的更深。
民不告,官不究,丈夫打死妻子,若是没有娘家人闹,报个病亡故,也就过去了,这就是大宋。
“妻妾、仆役,死了都要报官,官府一年一普查人口,有人口对不上的,无论是失踪,还是亡故未报,都要立案追查,同时追责相关知情人员。”
“那不得好多无头公案?”王彦道,对主动报官这事,王彦并不看好,尤其是对衙役破案的水平。
“没有太多,那个锦衣卫说,死了的人,只要找到身份,然后把他/她认识的人都问一遍,基本案件都能侦破,没那么多胆大心细的人,能不能破案,就看想不想而已。
哼,这未破案件关联知县升迁,若不立案瞒报锦衣卫上报之后,便不是前途问题,而是犯罪,错案、冤案提刑司会复审,大体还是稳妥得。”王禀道。
王彦点点头,有些事情,有些话,没说,但是也和说了差不多。
只看锦衣卫做事,便能看到齐国的官吏体系,这般做事,便是最吏治清明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吧。
所以人家这格局,真的在乎你一个领兵的都指挥使,真的是不是降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