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搞完了,接下来的整个帕岛彻底进入到了斯大林模式,陈华把一个国家直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被分配安排好的工作就行。
其中各个城市也开启了功能划分,主要分为两种功能,一种就是中转站类型的城市,另外一种就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初加工的城市。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冰暴石到所在地托克亚斯城,它就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开采出自然矿物,然后靠着无脑巨人运输出去。
另外的还有靠近平原的专门放牧的肉类养殖城,以及纺织城等等,像这种类型的城市虽然不会迎来重大的发展,但是靠着这周边的自然资源,发展的也不会太差。
至于另外一种第一类型的运输城市他们就比较惨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提供一个货物的中转站而已,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二道城墙的瓮城。
像这种类型的城市,虽然在一开始还有一些老本,过的对于新兴的只有几千人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城市而言还算不错。
但随着斯大林模式的运行,城市的特化,像这种原本还过得挺行的运输型城市,也会渐渐的失去自己的原有产业,变得凋敝起来,最后化为货物运输路口的一个小镇,提供一些最基础的服务业。
这些城市中的人,也会随着产业逐渐凋敝而被迫的离开这种运输型的城市,前往其他的城市当中讨生活,化为国家发展的人力资源。
这就是帕岛境内除去依然还在在为以后的工业化做准备打基础的拉兰特城以外,这就是最主要的城市规划了。
至于当时占据着帕兰迪共和国人口最多的乡村,此时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城市都在搞基础建设,虽然有着大量的岗位空缺,但城市的承载力已经不足了。
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现在的帕岛主要城市那公共设施建设跟没有似的,那是喝水全靠井,排水全靠河,夜里电没有,露天厕所人暴多!
现在帕岛最主要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未来工业化的拉兰特城,另外一个就是主产冰雹石赚外汇的托克亚斯城,这两个城的容纳力和人力已经全都满了。
剩下的城市又不太重要,如果在大费周章的把人力从乡村调到那里去的话,有关于那里城市的粮食衣帽之类的基础运输那肯定是要再次增加,产生的收益却极其微弱。
况且今年的粮食工作也是重中之重,要是再来一个大减产之类的,那可不得了了,所以在综合考虑之下,克利亚党并没有暂时大规模的调控农村。
目前农村的生产模式还是以公社为主,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公社共有,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但用坏了要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