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东风,人比黄花瘦。”
东篱转过身,吟诗之人是教书的李明德。他的私塾离此处不远。
“李夫子。”初夏看着他,打趣的打招呼。确实是带着一股文人气质。
“三少奶奶衣裙翩跹,静而不语,莫非有心事?眼睛是……”
“眼睛是碰到铁门了,无妨。”
她感叹一声然后又说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她只不过是有感而发说了一句。而李明德却很意外的看着她。
“怎么?我说错了吗?”
“我觉得三奶奶不光能管家,以后还能兴国。心怀大志,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要抬举我了,你们这些读书人咬文嚼字的功夫我是比不了。但是要比起见识……我绝不谦虚。”
“那三奶奶能跟我讲讲吗?”
“那你不得请我喝杯茶呀,就站在这吗?”
东篱的主动不但没有让人反感,反而觉得她非常的真实。而且她软软糯糯的表情看起来,又很容易让人接近。
李明德请她去了茶楼,这是正儿八经的茶楼,有绵绵细语,余音绕梁的江南小调。清脆又温婉的琵琶撩人心弦。
“这里真好啊。”
“这也是白家的茶楼,他你未来的舅舅。”
难得李夫子能来茶楼观赏品茶,茶楼的账房先生有个儿子,在他私塾里念书。
账房先生特意送来了最好的茶叶,亲自泡了茶给他斟上。
“不知这位姑娘是……”
“以后您老就认识了,见了面您还得给人家行个礼呢。”李明德卖了个关子。
“恕老夫眼拙,姑娘请多包涵。”
“您老自便,无需理会我们这些小辈。”
账房先生下楼之后,她轻轻端起茶,闻了一下,慢慢入喉。
“果真不愧是京城来的大小姐,我还以为三奶奶留洋多年,是个性情豪放之人,就没想到您出淤泥而不染,仍然保持着格格的优雅做派。”
“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忘不了。在国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国外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你知道地铁吗?在英国伦敦,1863年就开始用了。就是……顾名思义,在地底下的铁路。他只有一条道,专门跑一条线。 它的速度很快,比如最快的时速,相当于每一秒能跑二十多米。”
“二十多米?”
东篱知道,我们国家的尺寸可能不太一样,于是她就估算一下:“三尺是一米,三米是一丈,相当于七丈。”
“七丈?七丈就是刚才你看到的那一亩农田的长度啊。”
“对,大概就是那个长度。”
说到兴处,她声音略微大了一些,赶紧拱手作揖,拿了几个银元打赏到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