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灯笼还在否?”
“在,在。”扭头看向儿子周典说:“叫琳琳把灯笼提来。”
由于一直忙于应酬,周典并不知道父母和女儿祖孙三人前往天官庙参观正月十五法会的过程中,竟然还有这么一段插曲。急忙起身,走到一边给正忙着帮三个哥哥布置爷爷生日宴会的周若琳打了个电话。
不大会功夫,周若琳就来到三楼会客室,先是和赵启迈等人打过招呼,才前往自己的书房把四只灯笼一起提了出来。
四只灯笼在赵启迈三人手中轮流传递着,并不时发出啧啧的称奇之声。毕竟照片与实物之间还是有所差距的,所以当三人逐字逐句地把灯笼上的字都欣赏一番后,没人相信这样奇妙的字迹会是出自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年之手。
尽管知道不礼貌,但赵启迈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边:“周老,这真的是出自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年之手?”
正当周峰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能让三人相信时,还没有离开的周若琳开口对爷爷说:“爷爷,我这里有一段视频。”
“什么……琳琳是什么时候拍的?”
“就是爷爷和那少年说话的时候,我见有人拿着手机在拍,我也偷偷拍了一段。”
“快,快给赵秘书长和钱主席、李主席看看。”
“好的,爷爷。”
由于周若琳总觉得少年脸上的一丝笑意有些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所以回来之后,就把手机中的视频发送到笔记本电脑中了,以便看的更仔细些,更清楚些。没想到的是,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很快,周若琳抱着笔记本电脑走回来,就在赵启迈三人面前的茶几上打开了。
视频拍的正是少年为周峰题写四个灯笼那一段。见少年随意往那里一站,左手拎着灯笼,右手提笔,写字似乎只是一件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赵启迈、钱宇、李岑林,包括周峰四人的目光始终集中在少年握笔的右手上。悬肘、提腕、运笔,显得如此自然,横撇竖捺点勾,挑顿藏收转提,无不轻松自如、行云流水。
看完一遍又看一遍,连看了五遍之后,四人均一言不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更找不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少年的书法成就。
若是非要拿少年的书法与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比较,可以说兼有柳筋颜骨,魏碑的朴拙险峻、舒畅流丽,王羲之的神韵。
“爸爸,”也凑过来看了一眼,并不喜欢书法的周典开口打破了沉默:“我见过这少年。”
“你说什么?”
“在哪里见过他?”
“他叫什么名字?”
“有联系方式吗?”
面对四人连珠炮似的提问,周典只能含糊其辞地答道:“也是在天官庙,只知道叫‘任彧’,并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其实,“任彧”只是少年手中银行卡户主的名字,周典知道,那未必就是少年的真名。原本周典是要彻查那张银行卡的,只是还没来得及。看得出来今天来的这三位也要找那个少年,既然如此,周典自然乐得捡个现成。所以,才会提供这样一条信息。当然,毕竟自己干的那事不能让父亲周峰知道,周典并没有把银行卡的事情讲出来。
有姓名,有视频,又是夏城本地人,赵启迈三人觉得,有这三个条件在,找起来应该不会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