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闻着浸泡好的野芭蕉有股腐烂的臭味,就跟火麻在水里浸泡了一段时间以后的气味是一样的。
慕荷很轻易的不费一丝力气就分离出来了大量的纤维,她将纤维在溪水中清洗出来,放在大石块上揉搓。
清洗出来的纤维,明显的两种颜色,靠近芭蕉芯的部位腐烂得不是很严重,它的颜色偏白一些,靠近外层的就偏黑。
但这并不影响,她把清洗好的纤维放在树叶上暴晒,等晾干后的芭蕉纤维可能就会整体偏白一些。
慕荷低头看了一眼,手由于刚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会她的手指都泛白,上面出现了好多褶皱。
她也不理会,毕竟这个没什么大问题,一会就会恢复了,然后她拿着石斧直奔野芭蕉的位置。
慕荷准备做个纺锤,等纤维晾干后,把它弄成线。
纺锤是一种使用历史比较悠久的工具,它有圆形、长方形,可以用石头、木头、竹子、骨头这些东西来制作。
但是她准备用野芭蕉杆来做纺轮,因为野芭蕉杆有一定的重量,可以利用它的重力和惯性原理纺线。
她去砍了一根粗壮的野芭蕉杆,路上顺带捡了一根带倒钩的树枝,准备用来当做锤杆,将它们一起带回谷底。
慕荷截取了一段20厘米左右的芭蕉杆,把它的两边尽量用石斧切齐,这样有利于芭蕉杆的两端重量相近。
然后她把倒钩树枝顶部的外皮剥去,在石头上反复磨平、磨尖。
纺锤有单面插杆和穿心插杆。但是用穿心插杆的话更简单而且也更牢固。
慕荷找到芭蕉杆的中心位置,把它放在手指上,慢慢地找着它的平衡点。
平衡点找到后,她做好标记,用树枝顶部穿入、穿透中心的芭蕉杆。
然后再用藤蔓将芭蕉杆的两端拴起来。这样一来它可以防止芭蕉杆受力的时候,它的外层散开。二来可以把两端的藤子当做砝码,通过调节它们的位置保持着这个纺轮的平衡。
现在一个纺锤就做好了。
慕荷用手轻轻地拨动了一下纺轮,纺锤利用自然垂力和圆心轴旋转带来的力,就可以把纤维拧成绳了。
纺锤的制作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它拧绳的速度非常快,和单单的用人手搓线相比,效率可以成几倍的增加,而且它还省时省力不伤手。
此时,芭蕉纤维在太阳的暴晒下已经完全晒干了,慕荷用这个纺锤将芭蕉纤维纺成单股线,后面就可以用单股线进行编织了。
大约两个小时后,慕荷纺出了一团线。但是由于芭蕉纤维的粗细、长短都不一样,所以纺出来的绳子粗细也不是很均匀,不过摸起来是很软的。
慕荷又将它绕成线团,准备明天进行编织。
纺线虽然不是什么体力活,但是一直都要坐着,慕荷觉得腰又快要断了。
看天色已晚,她收拾了一下,回到洞内继续吃着美味的烤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