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好豆腐后,慕荷开始将溶解好的卤水进行过滤、蒸发......
当黄昏来临时,锅中的水被全部烧干了,露出灰白色的结晶。
慕荷将锅中附着的盐结晶用竹片刮取到小陶罐中。
这次由于有足够大的容器,她一次性的提炼了许多,一共得到了满满两小罐子的盐巴!
她用叶片把小罐子遮盖住,放到货架上,开始准备晚饭。
慕荷去内洞拿了两个鸡蛋打入到碗中,搅拌了一下。
然后取来上午过滤出来的豆渣,放进碗中,加入适量的盐,继续搅匀。
最后她又放入了一点淀粉,将其搅成干稀适度的面糊。
然后升起火堆,倒入荤油,将搅拌好的面糊倒入锅中摊开,煎熟。
不一会儿,一张薄薄的豆渣鸡蛋饼就出炉了。
借着锅中残留的少量荤油,慕荷用剩下的豆渣搭配着剁碎的鸡肉揉捏了十几个豆渣丸子,放入锅中炸。
等丸子炸至金黄时,她用汤勺将其盛出放入碗中。
晚上慕荷跟馒头就吃了这两道用豆渣做的焦脆美食。
饭后,她坐在火堆旁将晒干的破洞袜子用线缝补了一下。
平时没有长途跋涉去远处时,慕荷都是光着脚穿的鞋,但是就算是这样还是免不了袜子的磨损。
等后面织布后,再给自己缝一双袜子换洗。
缝补好后,慕荷把袜子收好,转身去往洞外,走向溪水边。
此时, 夜晚的小溪就像一条缀满闪光宝石的飘带,静静的流淌着......
慕荷坐在大石块上,脱掉皮鞋,将脚慢慢的伸进溪水中。
伸进溪水中的那一刻,身体条件反射的打了个冷哆嗦。
她简单的将脚清洗了一下,快速跑回洞中。
等躺在厚厚的棉被中暖和了能有十分钟,她的双脚才渐渐地暖和了起来。
一想到接下来寒冷刺骨的冬天,她要无时无刻的烧热水,慕荷不禁犯了愁。
没有暖水壶,烧开的热水到底该用什么来保温?
她双手枕于脑后,沉思着.......
等在脑海中搜寻了一会,慕荷想起古时候古人是利用青铜等做的器皿。
其中最着名的是古人制作出来的“铜鉴缶”。
它是一种既能保温又能储冰的器物,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之为“古代的冰箱。”
这个器皿主要是由两个器物构成的,外部是鉴,内部是缶。
两者间有一定的空隙,而这个空隙就刚好可以放东西。
通过往鉴、缶空间中加入降温的冰块或是加热的水,以此来实现温度的传递,从而对目标进行温度调控。
所以在这样的设计之下,古人不但能够在冬天喝到热饮,甚至还能在夏天喝到冷饮,一体两用,实在方便。
不过这个器皿看似非常简单,内部的构造特别复杂,慕荷可没有古人的智慧,她准备还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保温吧!
她所知道的保温篮、保温筐、保温盒、保温桶等各式各样的保温工具使用的原理基本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