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氏出品,必属咸片,当年陶建军在看李大导演的电影声色犬马的时候,对于里面描写的七十年代咸湿劣质电影的一幕可是印象深刻,那些电影根本的不用什么大荧幕或者电影院,顾客凭借着黄票和绿票,不但可以看到咸片,还可以现场观摩拍摄过程。
到了八十年代,因为社会发展,制度健全,警方的大力清理,很多电影上面所描写的这样场景也只有在九龙城寨里面才会正大光明的存在。
“陶先生对最近电影业的定性怎么看?”张秘书听了陶建军的话,问道。
内地的电影发行放映是搬照毛熊国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色彩可以说是十分的明显,全国电影厂制作的影片,都由中影来统购统销,垄断发行,不管电影厂的制作成本是多少,中影都以统一价格收购,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交由各省电影公司上映。
而在七十年代后,因为电影的全面复产,运动期间被禁的几百部电影也全面解禁,极大的丰富了民众压抑了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形成了一波的观影热潮,年观影人次甚至达到了近三百亿,尽管当时票价只有几毛钱,也造就了庐山恋、神秘的大佛、少林寺等一批票房过亿的电影。
一方面是络绎不绝的观影人次,一方面则是定死的几十块工资,就算是电影厂想要给那些节约成本并创造出好成绩的个人分成奖励,也找不到相应的政策,没有物质奖励,也极大的延缓了创作的动力。
所以从八十年代初期,首影厂开始联合八大电影厂一起和中影公司探讨优质优价的可行性,用来替代不管质量、成本一律七十万买断的一刀切,但是这也只是电影厂的一厢情愿,中影的让步,也仅仅是提高了二十万的统购价格。
而在今年,电影业更是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家给与一定的生产资金补助,甚至可以向银行贷款,从拨款制片制过渡到了贷款制片制,这对于电影公司来说,也是是面向市场的第一步。
“目前来看的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电影厂的自主性有所扩大,也有助于影片的质量提升,对于制片厂创作有一定促进和帮助。”
“但是这也仅仅是目前,虽然现在每年的观影人数很多,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势必会从里面分走很大的一部分。再加上经济的发展,我相信你也看出来了现在的物价正在逐步的上升,国家也在逐渐地放开一些产品的市场,这种浮动也会造成今后拍摄成本的增加。”
陶建军知道随着电影成本的增加,贷款数额的增多,统购统销的制度如果不变化,就很容易形成利润倒挂和亏损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