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圈地运动就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
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与资本结合,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农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历时300多年的英国圈地运动最为典型。13-14世纪时,就有一些领主开始强制围圈农民的公有土地为私有的牧羊场。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开始,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
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 2%。大部分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后世也被称为“羊吃人运动”。
虽然圈地运动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有点相似,但实际两者相差极大。
圈地运动与中国土地兼并不同之处,在于地主们的土地兼并之后,往往需要请佃农回来耕种,这让百姓还有一口饭吃,不至于流离失所,只不过是要被地主权贵剥削,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并未改变。
而圈地运动则是把大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都赶到城市去,由原来的务农改变成为打工,这也为西方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