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房子,都很古老。老爹跟天良说过,他小时候,就是在这庙上的学里念书的,他读了高小,然后就回家务了农,他那个时候,有好几个老师教他,其中有一个叫李学富,天良都记得清清的。
只是,现在那一片古老的房子,倒的倒,被扒的被扒,现在仅存的几个,也都被人给租去,做了生意。天良记得,除了大庆收粮食的仓库外,后面还有一溜砖头瓦房,附近有人过来给租过去,好像是开了一个烧水的铅炉站。
天良之前去过,记得那烧水用的是煤,那些煤都被碾得稀碎,这些人在往那锅炉下面的烧火锅灶里填之前,还都会用水给泡泡,然后这些煤都凝成了块,填进去之后,先是会冒出一阵白烟,然后这些煤就开始被点燃,越烧越红,最后都变成了煤渣漏下去。
后来,天良记得那个烧水锅炉,变成了蒸馒头的所在,那可是一个大生意,每回加工馒头,都是用机器加工的,每次都要用几十袋白面粉往那机器里面倒。
然后又往里面灌水,差不多之后,机器就开动,呼隆呼隆翻腾着搅拌半天。然后从机器别一边的传送带上,送出来大小均匀的很多圆馒头出来。
然后就由人一个个轻拿轻放给摆到那些很大的蒸笼里,再一笼一笼地摞起来。下面是一个很大的烧煤的锅灶,上面一个巨形大锅,那大锅大得出奇,比天良家里的吃饭锅,不得大出几十倍都不止。
甚至比后来老爹煮魔芋的锅还要大上很多。天良有幸也吃过那里的馒头,真的很白很香,捏起来很松软,咬嘴里,还挺有嚼劲,那馒头个头还不小,就跟家里老娘蒸的那些白面馍一样的大。只是这些馒头是圆的,老娘蒸的都是四方的。
反正,天良是过去换过几回馒头的,就是用的小麦换的,一斤小麦,换三两馒头吧,他也记不得了。而这庙里的几间房子那可是转瞬即逝,那时的路上,是没有什么车辆的。
就连骑车子的人也不多,所以,那拖拉机跑开了,跑得那叫一个欢实,转眼就来了那个叫做塌桥的地方。这里,常年都有哗哗的流水。
也不知道那流水里来自哪里,站在那车厢里,天良都能看到,那斜坡下面的流水,颜色发黑,但河水看着还挺深。现在那拖拉机是一路高歌往东狂奔。
而就在北边那个空地里,有一所学校,应该是初中,天良一直都没有去过,就在那学校的东北角,有一个村子,叫做蛤蟆坑,也不知道是谁起的这个操蛋名字。
每次有人说起这里,天良就会遐想出一个很大的水坑,那水坑里有很多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的蛤蟆来。可是,现在他看到那个庄子,就突然想起来老爹跟他说的一件事。
老爹其实,他的正经主业就是做木活,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匠。听老爹说,他是拜了一位师傅,学了半年就出师了,然后就在四邻八乡开始独自揽活去当木匠了。
其实天良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还算是可以的,老娘在家里种地带孩子,老爹出去做木活,人家管吃管住,还给工钱,这可是太爽了。
不过,老爹的做木活,基本上有人叫,他都会去。那时,还没有车子吧,他就把那个大锛,穿在一个中锯上面,中锯上挂着各种墨斗,小锯,斧头,锉子,凿子,三角尺等。
然后身上背一个绿帆布的挎包,挎包里装着更换用的刨刃,工笔,墨头线,还有卷尺等。然后就跟着人走了。像老爹年轻时候,也真的是极气力,这些东西是直接扛在肩上的,一路不离身。
这一次,经由人介绍,就是那个蛤蟆坑来的人,叫老爹去给人家打一个老屋。所谓的老屋就是棺材,老屋是乡间人的说法。
老爹对于做这样的活,那可谓是轻车熟路,一个人就直接揽下了这个活。他去的时候,一路上,那过来请他的人,都跟他聊得极好。但是等到了这个塌桥的地方,就见那人刚走到塌桥的正中,马上就站住了。
那人就跟突然得了失心疯一样,慢慢地转过头,面朝西方。这塌桥下面的河流很小,但水流得很急,方向是东西向的,水从东往西哗哗一直流。
而西边就是那个挺有名的礓石河,那时的礓石河,流到这里已经很宽了,方向是南北向的,这河岸东西宽不得有好几十米啊。只是正面流淌着河水的河面,最多也只有20米吧。
可能是这段河水比较深,天良也没去看过,反正,这河水里长了很多绿布儿,也有很多水草,时不时地有巴掌片一样的鲫鱼壳子往外跳。
现在老爹一看,这个人有些魔症,就想拿出墨斗给他来个万线裹尸唤人心呢,结果,还没等老爹把他的那个专用墨头从中锯上抽出来,那个家伙就直接跪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