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把王骥的奏报拿到朝会上讨论。果不其然,朝中大臣分为了两派,一部分主张在关西与瓦剌决战的“鹰派”。但是大部分官员都是主张没必要硬刚瓦剌的“鸽派”。双方又是在朝堂上互喷口水,激烈的交换意见。
“鸽派”认为在关西作战,后勤压力太大,而且就如此漫长的补给线,根本就无法支撑大兵团作战。并且关西七卫对大明来说价值已经不大,大明无需为这些“部族拼多多”拼命。朝廷可以让这些“部族拼多多”内迁至甘肃镇。把那个“不毛之地”让给也先算了。
“鹰派”则认为,本来蒙古人就占有地理优势,如此漫长的边境,他们想在哪出兵就在哪出兵。北方还有长城防线的制约,相对还能应付。一旦关西成为了也先的跑马地,也先就可以从容的发兵西宁卫,明军驻防的面积就又会增加。
按“鹰派”的推算,如此这般的话,明军必须在西宁为增加至少两万的守军,还要修筑无数的堡垒进行防御。这无疑就是在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听着台下大臣,你一言我一嘴的讨论,提出的都是意见,却没人能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皇上也很无奈,这大朝会开来就是毫无意义,除了给自己增加不愉快,拿不到任何的结果。要想解决问题,还是得靠内阁。这一次内阁的意见却是出奇的统一:要打,一定要打,不打睡不着。
原因很简单:也先的战略目的很明显,既然如此那一定要拒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在“大打”还是“小打”上,内阁也很统一,他们都只支持“小打”。理由也很简单:关西七卫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环境。
而且邝埜还在地图上把抵挡也先的地方都指出来了,那就是以罕东左卫(敦煌)与沙洲卫为据点,在卜隆吉河(疏勒河)一线防御也先。只要明军能在卜隆吉河击溃瓦剌,让也先重回北方主战场,这次军事任务就算成功了。
朱祁镇欣然接受了内阁的方案,皇上也知道在西北打仗的难度。一旦确定了方案,那就要安排具体战术了。虽然任务只是阻挡瓦剌,但是朱祁镇还是想好好教训一下也先,皇上准备把陕西行都司指挥使司的几个猛人给凑在一起,给也先一个大大的惊喜。
王骥手下机动部队只有三万,很显然是不能够完成任务的。朱祁镇赶紧下令,调西宁卫指挥使祁贤率六千兵去罕东左卫驻守。这位祁贤哥就是第一位猛人,他不但人猛,祖上也很猛。因为祁贤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祖上是元朝勋贵,世守西土。
家族归顺大明之后屡立战功,于洪武六年授世袭西宁卫副千户。永乐十一年,被永乐皇帝赐姓“祁”,为大明世代守护西宁。祁贤是这个功勋赫赫的土族西祁第三代土司,正统七年受命赴阿端、曲先诸卫,安抚各部首领,招抚各族部众,升西宁卫指挥使。
第二位猛人凉州卫指挥使杨斌,永乐时期的勋贵,父亲杨胜随朱老四五征漠北。世守河西,号称明朝版的“杨家将”。杨斌带着儿子杨威,率五千兵驻守沙洲卫。
压轴的猛人当然还是蒋贵,朱祁镇命蒋贵率主力三万人,出嘉峪关,前往瓜州驻守。三支明军护卫犄角,驻守在卜隆吉河以南。王骥则亲自前往赤斤蒙古卫,督办粮草。明军的战斗序列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