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道:“难怪被大乙王打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打服,有两把刷子。”
老刘点头:“打赢是不可能打赢的,大乙王有三万武士,东方伯只有三万男丁,其实东方伯更输不起。大乙王输了,无非是损失大量士兵,东方伯输了可就灭族了。所以只要用任何方法能逼退大乙王,就算胜利。”
李然疑惑道:“这个东方伯为什么不肯臣服?”
老刘道:“我了解过,这个东方国,原本分布在龙江下游各条支流一直到大海。他们逐水而居,善于操舟。后来第一王朝开始扩张,有一位雄主曾造船出海,在大海上捕猎大鱼而归。此后第一王朝有了沿着河流开拓的能力,逐步将东方伯挤压到了沿海地区。东方国也是这样形成的,以前分散成数以百计的部落,在第一王朝挤压下渐渐联合成了一个国家。两国是有世仇的。但他们反抗大乙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大乙王不允许东方伯的船进入龙江贸易。”
果然是大陆政策逼反了海洋民族?
李然不解:“大乙王为何不让他们进龙江?”
老刘道:“大乙王不允许任何方国移动。东方国的贸易,往往举族沿河移动,每到一地,舟船成千上万,沿河而居,与附近的王朝据点经常发生冲突。”
李然有点明白了,他对海洋文化不太理解,但能理解游牧文化,设想一下,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可能让一只游牧部落在他的国土上到处迁徙。大乙王试图让方伯按照地域,固定下来,这是内陆农耕民族的观念。
双方的冲突,根源在根本观念上的分歧。所以双方都不可能理解对方。尤其是东方伯,举族逐水而居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落后的技术,要对抗变换不定的自然,就需要全族之力。航海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动,人少了不行,所以他们往往一个氏族,一个部落,一起行动。可这样又会引起第一王朝的不满,所以禁止他们进入祖辈生活的龙江流域,相当于断绝了他们的生计。
李然道:“大王甲时候允许他们迁移吗?”
老刘道:“也不允许,不过大王甲手段高明。大王甲本人娶了很多东方国的氏族女子,分化瓦解了一部分东方国边缘氏族,在这些氏族领地内,建立了一些据点。鼓励王朝商人前往这些地方贸易,当时东方伯即便想造反,内部也不团结。大王甲死后,这些女子全都被殉葬。贸易局点逐步被东方伯吞并,大乙王兴兵征讨,又恢复了这些据点,但之后围绕据点,双方开始了长期战争。”
李然明白了。根本矛盾始终都没有解决,大王甲靠怀柔手段,一方面建立据点,让东方国的部落和氏族能通过贸易生存,另一方面建立这些据点,也是一种渗透手段,通过这些据点输入软实力,都教会东方国学会了崇拜天神,不然东方伯也无法以不敬神灵为旗号,团结所有东方国势力反抗大乙王。
或许东方伯始终都是有野心的,只是在大王甲时代,他无法团结部族。大王甲一死,继位的大王丁、大乙王,出于内部权力,甚至只是传统习惯,殉葬了大王甲的那些东方国王妃后,王朝对东方据点的控制力下降。这些据点经过大王甲苦心经营,作为文化输出基地,应该在方方面面都比东方国都更繁华一些,东方国的氏族部落很难不对这些城池产生贪念,这时候东方伯只要稍微挑拨,有的是部族吞并这些据点。
一开始可能会从这些据点里得到大量财物、资源,随后就是大乙王的报复。越打越乱,此时就是大乙王想效仿大王甲重建这些据点,恢复以前的关系,都很难完成了。
这复杂的局面,让李然觉得,除非大乙王能彻底击溃东方国,在以这些现在纯粹转变为军师据点的城池为中心重塑东方国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否则这场战争将无休无止。
作为强势一方,大乙王肯定是想结束战争的,但弱势一方的东方伯反倒未必。通过大乙王的压力,他才能将部落氏族凝聚在一起。大乙王的压力越大,对东方国的挤压越强,他的统治反而越稳固。强势一方不可能妥协,弱势一方又需要战争,实在找不到和平的可能。
李然不由叹道:“这种乱仗一打起来,可能经年累月,这就麻烦了。”
他们的目的可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攻略秘境的。
老刘道:“所以我们最好是保存实力,等待机会。如果能抓住时机,突击大乙王车驾,抢回天神头颅就算赢了。”
大乙王和东方伯谁赢谁输不重要,能否得到天神头颅,才是李然他们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