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走了几步,发现一个老农正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说着什么。他的面前还摆了一个土盆,里面是一株水稻的幼苗。
“大孙,你这是在讲些什么?”老朱有些疑惑,没听说过上课还要对着一株水稻讲课的。
朱雄英嘿嘿笑着,这一点就是他学堂的风格了。
“皇爷爷,您看他们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农家的娃。而且大部分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种地。但是要想如何做好,确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不识字,那些农书他们也看不懂。”
朱雄英指着课堂内认真听讲的孩童们。
“孙儿就想着如果以后他们读书,不能只是让他们识字就好,如果懂一些种地的知识,能将地种的好,种的收成更多,也对的起他们学习一番。”
毕竟这群人父辈都是农民,就算学个一两年想要改变,也太难了一些。
“这样岂不是有些耽误了他们?如果这里面有聪明伶俐的,若是无法读四书五经,岂不是朝廷的一个损失?”方孝孺走上前问。
不是,咋着?国子监你家开的说进就进的。朱雄英无奈了,他对于方孝儒的天真想法属实是见识到了。
虽然国子监确实是自己家开的,但也不能瞎往里面送人啊。
“方师,你也是教过许多学生的,你也知道这些学生之中能有几个人才?而想要培养一个读书苗子又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普通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朱雄英用手一指,示意方孝孺看看这群学生们身上所穿的服饰。
这群学生穿的都是粗布麻衣,有的还打着补丁。不是每个农家都是耕读传家的,这群学生中那些家长能让他们读个一两年就不错了,跟何况成材一说。
“若不是孤用管午饭的名义,来吸引附近村庄的农户将孩子送过来,他们根本不愿意浪费一个劳动力,在这里学什么没用的知识。毕竟有些孩子已经可以帮着家里干活儿。”朱雄英无奈的摇头。
朱元璋颇为认同朱雄英的话,农家是个什么样子,他再清楚不过了。
能让这里的孩子学一些种地的知识,回去教给父母,如果有用的话,父母也会更愿意把他们送到学堂来。
“方师,这世上不止有读书人来做官,还有农民、工人,还有商户。只有这些人才能组成大明。”朱雄英认真的说着。
“以往朝廷所发的什么劝农书,虽然文采斐然,也有些切实可行的知识。可能农人根本不识字,又如何让他们知晓里面的内容?文章写的再天花乱坠,读的对象听不懂也是无用。”
方孝儒此时已经沉默,他觉得来这一趟打破了他好多的认知。
他甚至觉得自己竟然不如自己的学生懂得多,见识的多广,对于问题认识的深刻。
见到方孝儒的沉思,朱雄英笑了笑,也不好过多于打击自己的老师。
“方师,如果但凡里面真的发现了读书的苗子,孤也会将他们第一时间推进到国子监的。毕竟好苗子也不能浪费。”
其实还有一点朱雄英没说,如果在这里读书能被推荐到这国子监,万一以后当官儿了,那他的学校名声可就大了,附近的人也更愿意把学生送到他这里。
而他这个算学堂也就算做大做强了,而以后上学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计划也就可以实施了。
毕竟算学堂,算学堂,其他东西都是小事,算学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