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杏想了想,怎么说大家都能理解。“爹,布春叔,三叔,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我有一些想法想跟大家伙商量商量。咱们铺子也开了大半年了。一开始的生意算不得好,不过这几个月经过大家的努力,铺子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今天还订出去五个多宝阁。生意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人手却是个问题。布春叔已经住镇上大半年了,家里的地都是布爷爷在管。”
“没事的,家里能顾得过来。”沈杏话还没讲完,就被布春打断了。
“布春叔,您别急,听我说完。首先咱们铺子随着生意变好,也越来越缺人手,接了活,就我爹一个人做活,即使有三叔,我娘帮忙有时候还是忙不过来。我直接说吧,我想让沈谦哥和中实哥跟着我爹学木工。铺子里再招一个掌柜,四个伙计,还得有一个账房。”
“布春叔带一带新来的掌柜,三叔挑两个伙计带带他们送货啥的。布春叔,您别急。”沈杏看布春叔满脸愁容。
“我是有这个打算,若是铺子生意持续经营的还不错,在县城再开一家铺子。那时候需要的人手就更多了,到时候是布春叔还是三叔去当掌柜再看。现在就是为县城的铺子培养人。大家有什么看法?”这事,沈杏在家给沈吉富,沈吉来还有季氏说了一下。一开始从她娘到沈吉富都反对,觉得自家如今这样已经非常好了,没有必要再去县城开铺子。
沈杏的想法是铺子开在镇上也只开了大半年,其实并不是没什么问题。首先铺子里的货基本都是多年不变的款式,因为都固守在镇上,局限在这了。
其次,现在镇上随着挖了河道,人流明显比之前多了。镇上目前木匠铺子有他们沈记,还有冯记,难保后面没有李记,王记干这个。多了同行,人家的货价格更便宜,款式更新颖,沈家铺子生意还能不能保持就不好说了。一句话,不进则退。趁着现在家里有些银子,地里庄稼也种着,等大哥沈洵学成归来,把沈记木匠铺子再往前推一推,总不能一辈子就守个木匠铺子?
所以沈杏拿出杀手锏,“爹,大哥可还没娶媳妇。沈旭读书每年固定开销都得十来两,往后花的银子多了去了。咱家需要乘热打铁。往县城里开铺子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咱家这两年干的事,哪一个是以前干过的呢。可日子却比以前好了多少,你们最有体会了。”
季氏在沈洵媳妇上有疙瘩,听到这犹豫的看向沈吉富。沈吉福心里盘算着沈杏的话,回想这两年,大丫头确实出了不少主意,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的变好。“嗐,不服老不行啊。咱家杏儿主意多,还能读书识字,聪明。爹跟你娘,包括你三叔什么也不懂。但有一条,咱家人不贪心,辛苦点也没啥,不能干坑人的事。另外,若是赔了什么的,咱就还回村里种地。成不?”
“成啊,爹。我说的只是咱得先把人手培养起来,开铺子没人哪成啊。也没说立马就开,得看看明年铺子生意咋样咱们再定。”沈杏也没把话说死。往县城开铺子,是在镇上铺子不再亏损后想的。
这一年多,在这个家里,她渐渐地融入了进去。她爹娘带给她的是她在现代多年缺失的家人亲情。她很看重,所以她想对这家人好,想让家里变得更好。
在古代,士农工商,做小买卖也好,大商户也罢。其实是在夹缝中生存,可巨大的利还是让很多人走上了“商”这一条路。
不说别的,就拿卖瓜来说,这一路去县城不管是明的官府还是暗的土匪,他们也是一路打点。这还是不起眼的瓜果。更何况后面去县城开铺子的困难有多少了。但不管怎么说,既来之则安之。尝试看看吧,或许他们沈家能开辟出新的道路。